史話》兩岸離散親人在美的歷史會晤(劉良升)

作者親人1995年赴美國的說明文件。(圖/劉良升提供)

心哥在家族微信羣內,分享了一份近30年前,關於秉正伯父來美國參加會議的官方說明文件,這馬上激起了大家在羣內的討論熱度,也將我的思緒帶回了從前,且重溫先父口述的家族情緣。

秉正伯和先父一同成長於位在湖南瀏陽鄉間的劉氏同族耕塘聚落,長3歲多的秉正伯自小在家族中就是父親學習上的楷模。兩人俱爲瀏陽永安中心國民學校的前後期校友;抗戰後期,秉正伯進入國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高中部,父親則考入長沙市立中學初中部;抗戰勝利後,秉正伯遠赴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習,父親也通過湖南省教育廳甄試,東行至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高中部就讀,兩兄弟一南一北,互有魚雁往返。作爲一名「思想進步」的優等生,秉正伯曾在國共會戰高峰的1948年,從北京寄送許多所謂「左派紅色」書籍供父親參考閱讀,此舉讓身在國民政府首都,政治思想上相對保守的父親震撼不已。

1949年兩岸分治分立的格局已然形成,果不其然,秉正伯在北京迎接新政權的誕生,父親則跟隨學校一同去了寶島臺灣,自此先前在學業上切磋砥礪的堂兄弟,分別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陣營,且斷絕音訊30多年,直到秉正伯在1980年初改革開放後,赴美國作爲交換學者,纔有機會在兩岸1987年正式「合法」交流的前數年,藉助定居香港的文銳表伯在臺灣的報紙上刊登「尋人啓事」,開始與我們取得聯繫瞭解彼此近況。當父親接獲秉正伯自美國寄來的彩照,很是激動地端詳多次,畢竟這是第一位與我們聯繫上的海峽彼岸劉家親人。

秉正伯返回大陸後數載,其次子心哥,進入了美國的研究所,心哥也跟尚在大學就讀的我取得了初步的聯繫。當我在海軍艦艇部隊服完兵役,和在桃園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於1995年來美國深造。是年暑假,秉正伯來美國參加會議,並順道和伯母一同探訪心哥夫婦,我也奉「父命」和他們相見。不知是血濃於水的老劉家基因在體內作祟,或者是父親提供的訊息讓我對秉正伯印象太好,伯侄倆一見如故,而這份親人間綿密的感情,和緊密的聯繫,一直延續到秉正伯於2009年中秋逝世。

心哥所分享的這份發自東北師範大學外事處,致國家教委外事司的公文,特別嚴正「說明」秉正伯即將於1995年赴美國參與的「生物鐘大會」,完全不涉及「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的敏感議題,當然也看不出來有任何政治顧慮,方纔得以成行。豈料秉正伯實際上卻藉此機會,和來自海峽彼岸「中華民國」也是「寶島臺灣」的堂侄兒相聚首,難不成印證着人爲政治的藩籬,是擋不住親情力量的召喚嗎?

再者,這份文件玉成28年前,跨越海峽之離散家人在北美大陸的歷史會晤。這會兒睹物思人,憶起秉正伯生前對兩岸親族之關切,和家鄉故土之深愛,至今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暖暖的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