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清德當選後的48小時效應(呂志翔)

外交部北美司司長王良玉(左一)代表外交部在機場歡迎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海德利(右二)及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左二)訪臺。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AITT)處長孫曉雅(右一)也前往迎接。(外交部提供)

民進黨的賴清德在總統大選勝出,美國非官方代表團披星戴月,選後24小時就抵達臺灣,拜登政府嚴重關切臺灣選舉的衝擊,不但「超前部署」,事後還要立即採取「防禦性外交」。

就在美國資深代表團訪臺之際,諾魯共和國15日宣佈與臺灣斷交,這對臺灣的外交及美國在南太平洋防止中共勢力擴張都是最沉重的打擊,也充分顯示拜登政府採取緊急外交措施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相形之下,民進黨政府與外交部顯然在狀況外,諾魯總統才向臺灣致電申賀,期待與新政府合作,15日就無預警宣佈斷交,由此可見未來4年,臺灣的安全及外交情勢險峻且步步驚心。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及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在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陪同隨行下,於14日抵達臺灣,並於15日拜會蔡英文總統,會晤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與蕭美琴。雖然美方強調這是由前資深官員組成的「非官方」代表團,並且是遵循先例,一切符合美國現行的中國政策與現狀。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由美國政府指定邀請,具有一定程度的官方色彩與代表性,而時機又在選後立即訪臺,「賴蕭配」出線不但沒有勝選的「蜜月期」,甚至連一天的喜悅都難求。

美國代表團急如星火趕到臺北具有多重目標,至於申賀與強調未來加強雙邊關係都是儀式性的外交語言,更重要的是當面告訴臺灣美國的利益與目標所在,並畫出臺灣不得逾越的臺獨紅線,期望排除任何可能引發中共挑釁的風險。另一方面,美國也要透過支持臺灣向中共傳達不要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的訊息,以及向國際社會宣示美國維護民主價值的決心。

美中雙方雖然目標迥然不同,但在選前就針對所有可能的臺灣選舉結果超前部署,透過各種管道密切溝通,以達到共管臺灣問題,有效控管可能因臺灣問題失控導致衝突的風險。美方除了重申一中政策,反對臺獨的一貫立場外,也釋出善意,如美國資深官員表示,只要是採取和平手段,美方對兩岸最終解決歧見不採取立場,暗示美方不排除接受和平統一的可能性。

美國也警告中共,不要介入臺灣選舉,及利用選舉爲藉口進行挑釁舉措,若中共在臺灣總統大選後對臺灣施加更多的軍事壓力或脅迫,就是「挑釁者」。

中共方面顯然對「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不抱任何期望,即使美方努力可能也難以阻擋中共全面推動「灰色地帶」戰術,選後2天北京就挖腳我邦交國諾魯,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相關的貿易制裁行動恐難以避免,即使沒有迫在眉睫的軍事威脅,臺海和平現狀已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我們還停留在ECFA的思維,這恐怕不是臺灣之福。」賴清德在選舉時狠話說盡,更加深了「疑賴論」,還沒等到就職就遭到外交反噬;他又說「臺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但在美中共管下,臺灣已喪失對外關係的自主性與發言權,必須要美國代表團到臺北耳提面命一番,這就是賴清德當選後的48小時效應。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