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臺灣被鎖進綠色通膨

圖爲中油公司天然氣船。(臺灣中油公司提供)

在天然氣價格飆漲凸顯出天然氣發電的風險後,日前一家非政府組織的能源智庫「全球能源監測」公佈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單是亞洲各國準備興建的天然氣發電廠就要倍增,這又將進一步讓亞洲國家過度押注氣電的風險更高。

由於各國爲了減碳、以氣代煤等,造成天然氣的需求大增,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天然氣的價格就開始以倍數飆漲,對此經濟學界名之爲「綠色通膨」。到了2月下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開打後,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能源價格更是不可能回落,歐美通膨飆上7、8%以上,是近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

不過,天然氣的問題不僅是短期的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而已,事實上從基本面看,也是非常不利,這正是「全球能源監測」的數字凸顯的問題。依照其統計,亞洲目前有超過285GW的燃氣電站建設計劃,這些計劃會讓本地區的燃氣發電裝置幾乎倍增。

專家認爲,視氣電爲「過度燃料」而大幅增加的國家,都將因此被「鎖進」成本高昂且高碳排的基礎設施,很不幸的是:臺灣的情況有一些正是如此。蔡政府規畫要把氣電比重拉高到5成,對只能完全依賴海運的臺灣而言,除了價格風險外,更有斷貨、斷電的國安風險,因爲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只有10天左右。

雖然政府不斷把天然氣宣傳爲「乾淨的能源」,但事實上,這種說法受到懷疑與挑戰,因爲使用天然氣對氣候的影響是用煤炭的7成左右,雖然較煤炭乾淨,但遠遠談不上「乾淨的能源」。大量押注在氣電上的價格與國安風險,蔡政府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