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學伴計劃 今年25所大學協助190所國中小3000位學生

國立高雄大學視訊陪伴臺南市佳里區仁愛國小學童練習語言。(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爲推動數位學習與雙語教育的發展,教育部辦理雙語學伴計劃,今年持續由25所夥伴大學提供第一線大學伴的培育與訓練,服務擴及全國21縣市190所國民中小學約3000名學童。

教育部於今天召開雙語學伴計劃113年全國工作會議,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李政軒表示,根據大數據統計,參與112年雙語學伴計劃視訊課程次數達10次以上的小學伴學習表現比參與未達10次的學童較佳,尤其若爲有使用數位學習平臺的學童,112年學力檢測表現更有超過30%的差異,鼓勵夥伴大學與中小學持續投入使用數位學習平臺陪伴課後學習。

夥伴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計劃主持人陳怡安分享,大學伴透過指導教師的引導,發展了運用生成式AI帶領小學伴創作數位議題繪本的有趣課程,也能在課程中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生命教育等議題,陪伴學童認識永續飲食、減少糧食浪費、促進身心健康等,讓小學伴有興趣學習且能課程與真實世界接軌。

夥伴大學國立高雄大學計劃主持人賴怡秀則提到,除了有趣且實用的數位科技元素引入大學伴的課程教學外,也培養大學伴透過設計任務(Task-Based Instruction,TBI)進行多元評量檢核,見證小學伴學習興趣的顯著成長。

雙語學伴計劃的大小學伴每學期以1位大學伴陪伴2至5位小學伴的模式於固定時段線上見面,運用數位學習平臺及線上語言學習資源,以生活化的議題學習語言並互動練習,且參與計劃的學童有機會選擇透過英語或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本土語言來練習溝通與認識世界。

教育部表示,今年度計劃增加了更多彈性,在每學期至少10周、總學習時數固定的課程規畫下,夥伴大學能與中小學協調更多元的開課時段模式,而在語言選擇方面,同一學期小學伴也能選擇同時選修英語或本土語兩種語言科目,一方面讓大學伴能更豐盛富有創意的設計課程,也讓小學伴有更多機會從不同語言的學習中,拓展多元的文化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