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臺灣常設展 遭疑去中化

展覽將孫中山與蔣渭水並列,展區特別規畫空間呈現比較表,以「中華民國國父」與「臺灣新文化運動」分別作爲兩人的尊稱。(李侑珊攝

國父紀念館常設展「孫中山與臺灣」,從1860年臺灣開港時序起點,將臺灣、中國日本列爲鼎足而三的國家,並強化孫與臺灣的關係,更強調「臺灣因素激發孫中山奮起革命」。學者認爲,如此史觀前所未見,目的在於追求多邊去中國化,彰顯臺灣特別地位

該展討論孫中山,以臺灣爲主軸。像是在展區2的標題爲「臺灣因素激發孫中山奮起革命」,簡介稱1895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於此同時孫中山成立興中會,正式啓動革命運動,「說明了國民革命一開始就和臺灣有着緊密的關聯。」

展區6主題則是「以臺灣志士響應中國革命」,強調臺灣雖被割讓給日本,但在中國革命史從未缺席,並列出革命志士福星林祖密等人,響應孫中山,一同推翻滿清以及抗日行動,強調「他們共同的體認,就是臺灣的革命與中國一體共生的。」

展區7內容更寫道,蔣渭水、林獻堂先賢,以溫和的方式推動臺灣民族革命。「尤其蔣渭水一生推崇孫中山,兩人不僅是英雄所見略同,更可以說是薪火相傳的革命夥伴。」

至於展覽時序,則放大孫與臺灣的關係,在編年表呈現1900年孫首度來臺,在臺北成立惠州之役指揮所;1910年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成立;1913年孫二度來臺;1918年孫三度來臺;還有臺灣同胞1925年追思孫逝世等紀錄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認爲,如此史觀前所未見,看起是強調孫與臺灣的關係,實際上卻隱藏着臺灣從1860年代開港開始,就與中國、日本各自成一國,透過多邊去中國化手法,鞏固並匡正臺灣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