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都發局長吳欣修 用都更打造府城新風貌

吳欣修出生於臺南,直到國中畢業考上臺北建中,又返鄉就讀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服役後,原只想考個技師,結果18年前,卻誤打誤撞進了公務體系。意外的是,吳欣修從報到的第一天就被賦予「開放士林官邸」有趣任務,從此與環境改造、推動地方重大建設結下不解之緣。

之後,因自己過敏的體質,又申請返回故鄉服務,不但得辦理繁瑣的都市計劃業務,自己更熱中於推動各項重大建設。因爲他始終認爲「都市計劃是土地開發的權利,善加運用可爲地方創造無限新機」,因此,在臺南縣政府服務時,即主導南科特定區的開發,並自創「浮動分區」開發機制,引導民間投資開發樹谷園區、L、M特區

同時再統籌由南縣府與臺糖公司、奇美實業三方合作,完成由臺糖捐地、奇美集團花錢開發,如今,所有權所屬於南市府,預定今年年中即將開幕的臺南都會公園與奇美博物館投資案。吳欣修認爲,很多地方建設,不一定要由地方政府出錢,只要給予開發者合理的權益,不論是南科特定區或臺南都會公園,「都是政府不須花錢,以引導開發來創造機會」。

吳欣修指出,臺南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就跟人一樣,都得面臨成長、衰退的自然循環,隨着該城市發展漸漸成熟,老舊地區住宅品質、基礎設施、社區服務,亦面臨逐漸衰頹的問題,在在須都市更新與再生的活力灌溉,重塑都市空間景觀及居住品質,來注入該城市的新生命力。

因此,透過都市更新手法,不僅僅是促進老舊地區再發展策略方案,更是建構美麗未來的重要行動。尤其是合併後的大臺南,擁有更多天資資源,且在南市府相關團隊,在過去的努力之下,已漸漸營造出臺南多元特色。

其中有今年發展重點之中國城與運河鑽案,當中位於曾是臺南地標的臺南運河起點─中國城老舊建物,已因最先之區段徵收與都市更新開發方式,皆無法滿足民衆對於補償的期望;另鄰近該建物旁的運河星鑽,也因長期招商不利,兩案各自發展皆面臨瓶頸。

吳欣修接手後,重新檢視該案的關鍵問題,決定以跨區區段徵收之創新方式,同時解決了前述問題,並預計在今年間,全面啓動中國城廣場徵圖活動,未來期望透過整個活動民衆參與的過程,重拾大家對於從中正路上,直接望向安平之想像與記憶。

另包括散佈在市區內之國公有土地,確實造成都市發展之停滯、破碎與阻隔,因此與國防部及國產署,持續進行的大面積公有土地整體規畫目的即結合重大公共建設,並活化低度利用公有土地,期望優先以公有資源引導,並帶動都市再發展。

在整體價值平衡之考量下,透過國公有土地更新將可同時達成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之目的,例如兵工配件廠水交社文化園區與飛雁新村都市更新皆是透過更新方式,市府無償取得古蹟保存區土地,其中飛雁新村更因此爭取到約3,000餘萬之古蹟修復經費,成爲城市多贏策略之重要其中案例。

大臺南合併後,吳欣修自接任都市發展局局長的那一刻起,即瞭解原縣市發展與管制上之差異性,思索如再以傳統都市計劃規畫手法,將不足以適應未來發展趨勢與跳脫既有格局;期透過全市性通盤檢討過程,檢討都市計劃區內公設保留地之存廢,並運用跨區重畫方式,一併解決長年之土地閒置與民衆權益等問題。

另外,再透過產業的轉型與再生,持續穩固臺南在地產業特質與吸引青年返鄉就業,土溝農村社區營造即是一例;原南市中心區產業沒落與老屋保存,又是另一個都市再生之課題,因此目前積極進行全市性容積通檢,與老舊住宅之全面盤點,再配合全臺首創之「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透過歷史街區之指定,重新審視具保存價值之街區環境,經由容積的調配方式,兼顧保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