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北大臺生看兩岸防疫 隔離篩檢不輕鬆

大陸臺灣疫情下的防治措施與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這也都有賴於大家的配合,落實口罩佩戴、居家不外出的政策。圖爲臺灣青年陳文成在大陸擔任其居住社區出入口的防疫志工。(圖/陳文成提供)

2021年3月1日,美國彭博社更新了全球抗疫韌性排行榜,這個排名是根據11項防疫指標的綜合評判作出來的結果,指標有如:每10萬人口的確診病例數、死亡率、每百人接種疫苗人數等,而彭博社也指出,抗疫過程中能否做到自由移動、是否影響地區經濟自由等,也是評判的參考要素,這些指標用以判別各經濟體在COVID-19(新冠肺炎)肆虐下的抵抗能力表現,上榜的53個經濟體在疫情前的經濟總量皆有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芬蘭和挪威站在抗疫能力第一梯隊,分別位居榜上前5名,大陸和臺灣位列世界第六和第七,與許多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第九)、加拿大(第十二)、法國(第十九)相比,甚至連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這些老牌西方強國都沒有躋身世界前20的位置,大陸和臺灣在疫情下的防治措施與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這也都有賴於大家的配合,落實口罩佩戴、居家不外出的政策。

因爲需要回家過年並參加親友的婚宴,所以需要來回隔離的我,更是深有所感,覺得我們能夠得到這樣的排名實在當之無愧,就讓我簡略地比較一下,兩岸在防疫政策措施上的異同吧!

■臺灣有先天地理優勢

臺灣從疫情爆發到現在,染疫者的病例數一直沒有破千,若與大陸其他省分放在一起相比較,染疫數排名大概是第十三。比起地區人口總量差不多的加拿大和澳洲而言,臺灣確實不簡單,沒有執行任何封鎖縣市的舉動,一切經濟活動和學習課程都是照常舉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臺灣的防疫能力始終是讚賞有加,就連美國也覺得不可思議,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上提出:臺灣現行沒有大規模疫者,但在可預知的未來,臺灣極有可能成爲另一個疫情爆發的地方。美國認爲臺灣的地理位置離大陸太近,十分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但是這樣的假設到目前爲止一直沒有被驗證,看來美國也是太低估我們的能力。

首先,臺灣是一個四方都被大海環繞的島嶼,太平洋、臺灣海峽、巴士海峽與東海將臺灣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包覆住,加上地處北緯22-25度,屬炎熱的熱帶季風氣候區,我們不像歐盟成員國這樣,許多居民可以在彼此的國度自由走動,我們不像美國和大陸這樣有着世界級的影響力,讓許多經商的朋友都往這兩地跑,俄羅斯和大陸有着世界最多的鄰邦,當你有14個朋友做鄰居時,家門要想開得敞,估計也是一種奢侈,尤其是歐非各國還有難民收留的問題、美國還有大量偷渡的問題,平常在臺灣不開電器都會自己流汗的天氣,讓疫情的蔓延似乎也遇到一定的阻力,這樣的地理環境賦予我們在抗疫上有一定的先天優勢,只要海關戒備森嚴點,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漏網之魚。

我們有完善的醫療建保體系,讓許多臺灣人在生病的時候,不會擔心龐大的醫療支出和住院經費,大家只要稍微感到身體不適,就會自主地去醫院檢查身體,若是有醫保補助的項目,每次看病也就頂多100元臺幣(約20元人民幣),而大部分的醫療項目也都被包含在醫保補助裡面,許多病人都是自行去醫院看病後,才發現自己是染疫者,這樣完善的醫療建保體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大大降低病人不敢去醫院或是逃跑的問題;我們有厲害的醫學人員和強大的科研機構作靠山,美國最早由吉利德科學公司所研發的抗疫藥物——瑞德西韋,是臺籍華裔副總楊臺瑩博士率隊開發出來的,臺灣台大、交大與成大的研究團隊,還各自作出高準確度的檢測系統與快篩晶片,只要5分鐘即可判斷人體內新冠病毒核酸、抗原和抗體數值,排除肉眼難以判斷的僞陽、僞陰性結果,利用生物傳感器晶片與電化學傳感裝置製作而成的電晶片平臺,能夠達到高再現性、高準確性與高穩定性的效果,幫助檢驗人員減少誤判的可能。

臺灣在政策實行上,很早就落實了14天隔離與7天自主管理的模式,以及提出隔離居住補助金的措施(大約一天1000元臺幣),只要你能如實做到隔離管制,就可以合法向政府申請,在荷包沒有受到太大擠壓的情形下,很多入境人士也都願意如實配合隔離、臺灣是最早一批要求所有出入境搭機人員需繳交3天內核酸檢測證明的地區、也是最早結合街道交流量追蹤與及時染疫通報機制的地區,利用現代的科技作爲後盾,許多人可以透過軟體知道哪裡有高流量承載,系統建議繞道行走,避免人潮擁擠,也可以及時知道各地區的染疫現狀,纔剛從機場走出來,防疫計程車就在門口等待,向健康保安官登記信息並領取防疫物資後,就直接被送去隔離地,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會接到保安官熱心關切的電話,或許是以上諸多原因,臺灣甚至在2020年底的抗疫能力排名上,一度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紐西蘭,但是因爲後來疫苗的普及率和人民接種的意願普遍不高,導致來年的名次又降了下來。

■大陸抗疫令人震憾感動

在大陸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在大陸待了好陣子纔回臺灣,這段時間裡面,我看到許多叫我爲之震撼的場景,又從震撼轉變成感動。

看到內地許多百姓自發性的捐贈物資,有果菜農從其他省分大老遠開着自家貨櫃車一箱箱卸下自己種的蔬果力挺武漢,各省的醫護團隊紛紛進駐湖北待命,飯館的老闆自願性地料理三餐給不眠不休的醫護人員補充體力,而快遞員也是無償地幫忙將這些醫療物資和飯菜送到各大隔離點,許多如韓紅這樣的藝人,或是馬雲這樣的大企業家也紛紛相應捐款。

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面對突然爆增的病例數,大陸的應對速度竟然如此之神速,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不到2周的時間,就從佔地3.39萬平方米的空地應聲建立起來。這都要歸功於大陸上下一心的抗疫使命感和大家團結一致的精神,許多工人們扛上工具當起志工,不拿半點工資,將薪水全捐贈給國家,或許就是這份真情,讓大陸從原本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一路走到現在抗疫能力世界第六,也是備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肯定,真的是像電影《一呼百應》裡面所演的一樣,大家爲着自己、爲着家人、爲着國家努力做好應盡的本分,至今還有多餘的能力去幫助其他地方,低價賣出生產的疫苗、捐贈大量的醫療用品給需要的國家。

這次回來大陸準備繼續實習,不得不說大陸的防疫做的確實很嚴實、很徹底,所有機場人員都會穿戴防護服、要求填寫詳細的入境資料,配合防疫人員的篩檢與問答、在健康寶上申報相關信息,最後搭上隔離專車直接發往隔離點,到了隔離酒店還需要再次填寫隔離資訊,仔細填寫入境航班與座位號後,接着就是漫長21天隔離的日子,安檢人員會定期發放防疫物資和消毒用品,送飯的三個時段對你兩次測溫,而且他們也都是全副武裝,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現在大陸的疫苗開始普及,四種不一樣的疫苗提供百姓施打,篩檢的定價更是出奇的低,只要平均20-80塊就能做一次檢測,若是醫療人員還可以擁有免費檢測的待遇和額外的保障。

大陸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也是最早發生大規模染疫事件的地區,在一開始各國都沒有意識意到事態嚴重性和儲備經驗的情形下,14億5千萬的人口流動,會帶給國家甚至世界多大的影響。曾經看過一篇報導,內容大概是一位撰寫JAVA語言的工程師,利用簡單的函數建模,模擬時間與病毒擴散程程度的關係,他將醫院病牀數、隔離政策落實度、人口流動率與傳染性等影響因子作爲考慮的參數,最後得出一個結論,病牀數多寡的影響程度遠小於人口的流動,只要嚴格地落實隔離政策和確保負壓病房的數量,就可以有效減緩疫情擴散的速度。所以大陸在沒有各國前車之鑑可供參考的狀況下,迅速封城、架設負壓病牀、建立隔離醫院的舉措,真的是非常正確的做法。這也讓人口是美國4倍有餘的大陸,能夠擁有優秀抗疫能力的原因,而且也都一直保持在十萬人口的累計確診人數,沒有再次暴增或失控,反觀其他人口比大陸少的國家,染疫人數卻比大陸多,美國、印度和巴西的累計病例數甚至達到千萬起,而大陸的累計染疫總數在全世界的排名還在第84位,實在是非常厲害。

總的說來,臺灣抗疫的成績有部分是依賴於自身的優勢,因爲資源多而人口少,疫情尚未爆發之前,一天工廠製造的口罩量也就落在20至60萬片左右,但是疫情爆發以後,所有的公司加緊製造,竟然一天達到3000至6000萬片的產量,也算是幫助臺灣有效抵擋疫情的因素吧!所以臺灣在政策的施行上也就沒有像大陸這麼嚴謹,沒有做封城、停止上班上課等措施。而大陸則是因爲地廣人稠的原因,很多事情是不得不的手段,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公權力介入,估計世界的疫情會更加嚴重,而且大陸也將達不到這麼好的防疫效果。

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還是要感謝那些在第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們、那些願意投入抗疫隊伍的每個自願者、那些辛苦的檢疫人員與每個安分守己的百姓,希望能夠儘快看到春天的曙光。(黃悅軒/北京大學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