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臺灣抖音世代的《中國觀察報告》

臺灣的抖音世代──出生於1995到2005之區間,使用抖音、IG,認爲臉書過時,也就是歐美常說的Z世代,這一代成長過程中有B站、抖音。(中新社圖)

這篇起源於一次與朋友的聊天。該位可愛的九零後臺灣小朋友,無可救藥的一中一臺論,無可救藥的……無感化可能。然而就在忘記多少時日前,迷戀上了大陸肖姓知名藝人,自此有了攻破口。

肖姓藝人唱愛國歌曲,能理解;肖姓藝人之代言品,能買得起還是得買的;肖姓藝人如果對她喊話「迴歸吧同胞」,那...這位臺灣小可愛有點動搖了。該臺灣小朋友身爲肖姓藝人臺灣粉絲站的熱血一員,跟我科普了臺灣新世代追「中星」之心得。

本文一些地方不用大陸明星,是因爲比起陸星,小年輕們往往更強調自己追「中國明星」。

我笑他們「在追中星中恨中」。突然想到,我好像沒有認真觀察過這批人。我對他們往往又敬又怕,臺灣很多成功的Youtuber都是這年齡段,他們敢於表達,但我又感覺他們對許多嚴肅議題只有情緒。

臺灣的抖音世代──出生於1995到2005之區間,使用抖音、IG,認爲臉書過時,也就是歐美常說的Z世代,這一代成長過程中有B站、抖音。大陸的娛樂文化對他們的影響超越其他年齡段,同時對於「政治上的中國」反抗力度又是所有年齡中最強烈。

幾年前我在公司雜誌寫過一篇《小鮮肉統一兩岸》,我始終認爲對臺喊話說詞老掉牙是一回事,人選又是另一回事──兩岸一家親,找王一博喊遠比找老官員說有用嘛。然而,過去我的觀察對象與周遭,同齡人與1990至1993之間爲多。

昔日我請喝咖啡的這些學弟妹們,大多已畢業,他們已適應了中國大陸,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默默融入北京成爲苦命北漂中的一員。許多人跟大陸室友合租養貓、偶爾曬曬雲遊四海的成果。拼多多、九九六,轉發各種大陸社會熱點。只有在逢年過節,纔會從他們朋友圈中看到比較多的臺灣味──搶機票,或是「終於回臺灣了」幾個字。

於是,我把目光轉向更年輕、更早就受大陸電視節目「感染」的抖音世代。我設定的年齡層是「最老」也只能是22歲大學畢業(也就是1998年或更小,足足比我小十歲)。在請各路人馬「貢獻」這批童男童女給我時,碰到了第一個問題

「兩岸現在這麼可怕,有點敏感耶。」童男童女這樣回答,且不只一人有這疑慮。

於是我給這幾位年輕人做了心理建設,在此也得告知在看文章的各位幾點重要事項。一,別舉報,本篇還原臺灣青年心聲,沒有太多政治正確,實在不舒服者儘快關上。

二,近期我逛遍了年輕人的論壇,也做了一點實際訪談。但這也謹代表我個人之觀察心得,若您有實際接觸或觀察經驗,歡迎留言。

第一,「陸星」與「中星」之辯。

還是得老調重彈,講一下陸劇崛起的故事。

在數年前,臺灣最初興起陸劇潮,是《步步驚心》與《甄嬛傳》,彼時我常聽見的說法是「看陸劇僅能看古裝劇,因爲兩岸文化多少有差,大陸現代劇不會符合臺灣人胃口」──這說法在2017年《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網上熱播時被打臉。該原着小說成爲臺灣網路書店銷售第一,某次出差回臺北的我看到一家咖啡店以劇名爲蛋糕名稱。

在2011陸劇潮初始,再到2017年大陸現代劇在臺灣的逐漸熱門,與此同時是大陸綜藝的興盛,「臺劇沒落,陸劇興起」在媒體上不斷出現。在這段時間比較偏綠的三立電視臺,開始推出「華人電視劇」,也就是從過去主打的臺灣劇,到「全體華人共同的華劇」。有一段時間,「華劇」一詞頻繁被人提及。

2017後越來越少人提到「陸劇潮」這一說,因爲這成爲一個正常的選項,根本不用刻意去說──若說韓劇韓國綜藝是主流,陸劇,大陸綜藝,也算是正常選項的「次主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臺灣影視圈確實努力做出好劇本,拍出一些突破以往尺度的好作品,「華劇」一詞逐漸消退,「臺劇重現榮光」之說重回主流。

自然,與此同時大陸明星也在臺灣熒幕不斷出現,2015年之後鹿唅、TFBOYS在臺灣火起,論壇上陸續有人會在明星板塊討論大陸明星的八卦(比如這些明星來臺拍戲,是不是用工作證)──在這一時期,也就是2016、2017甚至是2018年時,用「大陸明星/陸星」稱謂的仍然算主流。

在那之後兩岸民間更政治對立,但軟實力這一塊的影響完全沒有消除。在2020年7月,論壇上有了「中星版」──在這一時期,使用「中國明星」者已經遠遠超過「陸星」。甚至若有人用「陸星」,還會被糾正「是中國明星」。這種「糾正現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發生過。

語言是非常神奇的。在我這一年代,使用大陸、中國大陸或中國,其實跟統獨藍綠沒有太必然的關係,我們更常混着用。有同齡的朋友到上海後以爲大陸人不喜歡被稱「大陸」,所以都說中國,直到被同事糾正後才恍然大悟。

但是在抖音一代的語境中,講出「中國」確實有種政治上的劃分,更算是一種政治防衛,甚至會使一些人去糾正令一些人。這一代的「政治覺悟」,啓蒙比我這一代還早、還要激烈。

他們更早地接受來自對岸的軟硬實力影響,他們更早受影響,也更早開始有防衛意識。然而,心理上防衛意識,在人人用淘寶的年代,是否防得住?還是一邊防衛一邊繼續着便利的生活

以及,對他們而言,「中星」真的完全等同韓星嗎?

第二,「中星」能等同韓星嗎?

能把看大陸劇,視爲「追韓劇」嗎?認爲是的請舉手──在大陸古裝劇熱播時期,這是我北大畢業論文焦點訪談的其中一題。而在座的十位臺灣受訪者(與我同齡)的反應,只有一個馬上舉手,有幾位都是想了一下,才緩緩舉手。

你能把大陸人(或是各位口中的中國人)視同等同於韓國人之外國人嗎?你能把「中國明星」視爲等同於韓星嗎?「追大陸明星,跟追外國明星一樣」,這個認知,是真正這樣想多一些,還是政治防範多一些?

我問了我訪談的抖音一代這些問題(他們基本都稱大陸明星爲中國明星),但對於「中國明星/中國影劇等於外國影劇」這一點全都存在猶豫。有人給我的解釋是,會說「追大陸明星等同於喜歡外國明星」,是因爲近年兩岸老是喜歡拿「天然獨一代看大陸電視劇」說嘴,他們對這個反感,想強調「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故有這樣的說法。

但普遍認爲,文化和語言相同,臺灣是受到文化產業直接影響的第一波人,也確實讓這個「政治上的他國」很難直接被視爲「全然的外國」。

其中一位在北京讀書的1998年受訪者說,當初他跟同學開玩笑,要到北京「留學」──說完這個詞他和朋友都笑了,因爲自己知道「留學」一說挺奇怪的,跟去韓國、日本不太一樣。

「追中國明星和追韓國明星差不多,我和朋友會這樣說,往往是因爲鄙視鏈的關係──追歐美明星、日韓明星,或是電視劇,似乎比追中國的『正當』一些。所以我們更想強調政治歸政治,明星影視是另一回事,你可以說是一種合理化。」

「當然,我們也是用這個告訴自己,中、臺灣是不同的。」其中一個小年輕這樣說。而這大致也符合我對年輕一代輿情的感受。

而這些小年輕也都認爲「看中國該把政治(政府)與人民分開看待」──我這一代提中國大陸,比較多是整體概念,但抖音一代因爲使用抖音、甚至用微博以及B站,更傾向表態「對大陸人(中國人)沒意見,有問題的是政治」。

這一點,與我同齡的大陸朋友可能認爲是無知或笑話,但就是真實。因此,他們也能很坦然接受綜藝上的臺灣參賽者被打上「中國臺灣」,或是自己粉的明星各種愛國表態。

我從年輕一代的表態中看見文化的確實影響力。可以肯定的是,你會因爲追星而對大陸城市有個大致認識(追肖某的至少認識重慶),也很可能因爲追星把對岸「去極端化」(不會多喜歡,但不會蠢到相信對岸人民飢寒交迫),這就是軟實力之影響──儘管一再告訴自己「對岸要吃了臺灣」、「兩邊不同」。

第三,「天然統」一代之可能。

天然統世代,這篇文章是在2017年時一位臺灣學者所寫,那時有一些迴響,自然也有不少訕笑。我本來認爲「天然統」太言過其實,然而在我觀察各社交媒體的輿論、又做了一些談話後,有了一點新心得。

統,若用「支持祖國統一/支持政治統一」爲唯一的統一解釋,那麼完全沒戲(而這是兩岸網民第一直覺反應,所以都認爲天然統一詞荒謬)。但臺灣一代一代,已經發生變化。

其一,「中國與美國」在資訊傳播上之重要性已經差不多(都是強國),而且傳播的內容涵蓋各方面,科技、醫學、經濟、生活就業、文化出版──臺灣新聞上都是些獵奇的「大陸尋奇」,但臺灣沒多少年輕人看新聞和政論節目(頂多就是網路新聞,但那些新聞大家也知道準確性存疑)。大衆主要是從Youtube或短視頻上獲取新知

而這些平臺上涉及「中國」的內容,比如戲劇、手機遊戲、工作就業等等,數不勝數(當然有正面有負面)──這些的影響力遠超過網路新聞。

相比之下,我這一世代,媒體對中國大陸之報導多以經濟和軍事爲主。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認爲美國爲毫無質疑的老大,且我們成長時期是真的只能透過「新聞」來認識對岸──新聞上要嘛是「陸客沒素質」,要嘛是「軍事威脅/經濟崛起」。

身邊有大陸朋友至今還在說,因爲臺灣政論節目與新聞太亂七八糟了,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才如此負面,在我這一代這是事實,但現在不太準確。

其二,承上所述,抖音世代不只用抖音,追星族用微博,還有不少B站用戶,比起奇怪獵奇的大陸新聞、或是「中國經濟」這種老論調,他們關注的更是偏軟的文化層面。若長期觀察臺灣社交媒體,不難發現,他們的用語與B站等大陸用戶的用語已經無縫對接。

幾年前我做新聞時,還整理過兩岸用語大不同之表格,現在看來已經可以作廢。許多詞語就算這些小年輕不用,也完全能看懂。偶爾論壇上會有「現在中國用語好多」、「警惕中國用語侵入臺灣」這種論調,但一下子就過了,大家繼續使用。

其三,綜合以上,比起我這一代,抖音世代基本比較能直面「對,中國影響力對我們挺大」之現實(當然也會同時強調,韓國也大,美國也大)。但另一方面,對於政府的「防火防盜防中國」之舉措也表示贊同。

我在與受訪者的接觸中(雖然人數很有限),都有種感覺,比起他們「恨中國/厭惡中國」,我感受到的是他們真正討厭的,是那些無奈的現實。有一個受訪者在我掛電話之前跟我說,其實如果他是「中國人」,他現在也會討厭臺灣,在兩岸上也會是急統派(這位受訪者並非親藍,抖音一代幾乎沒有親藍者)。

討厭現實,但還是得繼續生活。討厭對岸,抖音和B站還是極好的。我們的生活,從來都是在跟人交流下建立起來的。

政治上的中國、文化影響力下的中國、以及自己所粉過所遇見的「中國人」……這些,誰能完全區隔誰?

許多東西攪在一起,最終兩岸,誰能完全不受誰影響?誰又能全然區隔誰呢?

郭雪筠/臺北女孩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