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設計師出路?戴偉衡要愛魅客爲設計師創造粉絲經濟

▲愛魅客董事長戴偉衡。(圖/愛魅客提供)

記者呂佳樺臺北報導

從上週剛落幕的臺灣設計師周活動中,不難看出有股強大的設計能量醞釀在這片面積不大的土地中,臺灣更是獲獎率低於4.9%的「設計界奧斯卡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常勝軍,但隨着喧譁過後,設計師們是否因此得到健全的發展環境和自信面對未來?現在臺灣叫得出名號的設計師又有多少呢?

擁有理工背景的董事長戴偉衡觀察到臺灣設計產業斷層現象,加上先前於中國參與設計投資案的經驗,認爲扶植臺灣設計是件必要的事,也必須要有人做,於是整合各方資源,在今年初成立愛魅客RAPAQ。愛魅客是一處結合社羣、創意、電商媒體的聯合平臺,期許創造出以設計師、創客(maker)、製造商和所有設計愛好者爲中心的多元設計生態圈人人皆可成爲設計的一份子。

戴偉衡以中國火紅的小米爲例,「小米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靠着兩個主要關鍵,首先是以雷軍個人魅力和高性價比商品成功創造粉絲經濟,第二是靠着網路銷售模式,但有一點我覺得很可惜,小米背後很多設計和製造都是來自臺灣,」所以,愛魅客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幫臺灣設計師和創客找到情投意合的粉絲。

要滿足這樣的目標,愛魅客不僅有媒體、社羣,還有衆籌,「也許你會提出疑問,『募資平臺不是很多了嗎?』但愛魅客和其他衆籌的不同之處,就是以人爲本,並且民衆分潤,」其他募資平臺都是以「物」爲本,沒有人在乎背後設計師是誰,投入資金只是因爲單純喜歡,「這樣其實是危險的,因爲衆籌網站作品有一定的失敗率無法預見資金投入後的結果,這樣大衆只會有兩個結果,不是滿意,就是失望!」

因此愛魅客藉利用社羣,幫助設計師推廣理念,尋找志同道合的粉絲,慢慢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等到作品開始衆籌時,自然會有粉絲支持,設計師漸漸成爲意見領袖,就像電影導演一有新作,力挺的粉絲不管電影類型是否喜歡,都會進電影院買單,「建立人的黏着度後,若作品開發不成功,粉絲也許會給於容許犯錯的空間,並且期待設計師成長,」戴偉衡補充,以人爲本也有「督促」作用,因爲大家都知道這項商品的設計者,若設計師愛惜羽毛,就會更有使命感認真創作,自然會有野心想成爲叫得出名號的設計新星

戴偉衡希望藉由設計分衆經濟,感染臺灣,甚至擴散全球,否則永遠只能和中國爭訂單,「爭來爭去的結果,臺灣最低價錢還比中國最高價錢還貴,因爲中國政府大量補助品牌資金,讓臺灣和中國處於不對等的戰爭。」

愛魅客現與校園積極接觸,走進校園扭轉學生觀念,「我們想傳達的觀念是,畢業後不一定要以大公司爲首選,累積經歷後再自創品牌,但當然這也是種歷,」反觀許多國外設計師也都是先自創,再與大廠合作推出熱銷商品,因此,他認爲這種事情是沒有絕對的先後。戴偉衡說,填補設計產業斷層絕對沒有捷徑,但期許愛魅客藉着迅速的網路將臺灣設計師推向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