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團隊研究15年 找出抗甲狀腺藥物基因救百人

醫院示意圖。(圖/記者陳明仁攝)

記者翁嬿婷/臺北報導

全臺約有7萬人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這是一種需要長期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控制症狀疾病,但約有千分之三的患者會對此藥物產生嚴重副作用,引起「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agranulocytosis)」,造成白血球異常減少,導致抵抗力變弱,而產生細菌感染,過去一旦發生死亡風險極高,研究團隊9日宣佈找到此控制基因,可以透過基因篩檢提早預測

臺大醫院與高雄長庚、中央研究院合作研究耗費長達15年的時間,終於發現抗甲狀腺藥物引起「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副作用的基因爲「HLA-B*38:02、HLA-DRB1*08:03」研究成果不但在醫學應用上大有突破,也因此受到國際生物研究領域的矚目,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最新一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反覆檢驗42名病人的基因後發現,帶有HLA-B*38:02基因的服藥病患,發生「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的風險約是不帶基因者的22倍;而帶有HLA-DRB1*08:03基因者,風險爲6倍,當兩者都有時,風險更攀升爲48倍。

臺大內分泌科權威醫師張天鈞表示,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控制疾病已逾數十年,但約有1成的病人在使用後會出現皮膚髮癢的副作用,更嚴重的是,約有千分之三的病人會引起「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體內白血球會嚴重減少,導致抵抗力變弱,成爲細菌感染死亡的高風險族羣,由於事前絲毫無法預測,而有潛在的風險。

「發高燒、喉嚨痛扁桃腺發炎」,張天鈞表示,過去病人服藥需要「碰運氣」,因爲無法預測,所以得等到出現嚴重症狀後,醫師才知道病人帶有此類基因,而緊急停藥,但未來若可透過事前檢驗基因,避免發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將造福不少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