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公民「網路」素養世界第一! 實際參與卻低於平均

臺灣學生參與團體、選舉活動比例遠低於國際平均,圖爲澳門立法會選舉。(圖/翻攝臉書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

國際公民教育素養調查公佈結果,臺灣13.5歲學生族羣平權支持度世界第一、性別平權支持度排名第二,整體公民認知世界第二,9成學生達到高標以上;但特別的是,「在網路表達關於政治社會議題意見」是第一,實際參與行動比率卻遠低於平均,也讓人擔心是不是「變成嘴砲國」。

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在7日公佈2016年的公民素養的調查(ICCS 2016)評比,這項調查是比較8年級、13.5歲學生的公民素養及國家的公民教育現況,這次共有24國、9萬4千名學生參與;臺灣第一次參與在2009年,當時臺灣的公民認知是全球第四,成績只有559分,這次是第二次參加,進步成第二名、爲581分。

▲學生在網路上搜集資料、發言的參與度是世界第一。(圖/記者林信男攝)

但特別的是,臺灣拿到第一的項目中,包含「使用網路得知國內外新聞」,以及「在網路或社羣媒體貼文或貼圖,表達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意見」;雖然跟年輕族羣使用網路、網路方便度有關,但對照之下,用實際行動參與的人少、對政府、媒體的信任度都遠低於平均值,卻又喜歡在網路上傳遞消息,也讓人擔心「是不是在培養鄉民正義、嘴砲魔人?」

雖然在「社區志工參與」有顯著提升,但12年國教比序納入服務學習,也不排除是因爲這個原因,並非自發性的參與;至於參加政黨活動等,計劃主持人、臺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劉美慧教授認爲,臺灣社會文化脈絡影響,家長比較不希望小孩參加政治相關行爲,但就連校內的班聯會班代等選舉投票,或成爲候選人等,都遠低於國際平均。

▲但太依賴網路資訊,也讓人擔心會培養「鄉民正義」。(圖/記者張一中攝)

不過學生參與「有關學校運作決策」反而高於國際平均值,而對政府、立法院、法院及政黨的信任度都比ICCS 2009明顯提升,對媒體沒有什麼變化、對「一般民衆」的信任度則有下降趨勢;這同時反應了學生對現實社會的不安、不信任,卻對領導人對臺灣的運作、信心慢慢回升。

在這次的調查中,歐洲包括德、丹麥俄羅斯等16國,南美包括智利等5國都有參加,亞洲部分則是香港南韓、臺灣。臺灣學生對於族羣平權的態度,高於其他以人權、公民、教育的北歐各國、排名第一,性別平權的意識也高於國際平均值、排名第二,女學生也明顯優於男學生;整體的公民認知部分,雖然全體是排名世界第一,但男學生只有世界第二,女學生排名纔是真正的第一。

臺灣在2013年申請加入該計劃,在去年3月的調查中,美、日、英等國並未參加,最後以24個國家來評比,臺灣共有150所國中、4436位學生參與,僅次於丹麥、拿到581分,遠高於國際平均值517分;劉美慧說,有86.7%的學生表現達到高標以上,比ICCS 2009多了快10%,62.2%最高(563分),24.5%高(479-562分),9.9%中(成395-478分),2.3%低(311-394分),0.5%最低(3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