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印藝術交流 期待新火花

印尼藝術家I Made Supena作品:永恆的遺蹟 II,以抽象手法描繪印尼古蹟婆羅浮屠塔,卻能精準呈現跨越時間、超越宗教性靈感受。圖/比劃比畫提供

藝術是歷史文化產物。一個國家美學養成來自歷史傳承與異文化衝擊,相互融合、作用的結果。具旺盛生命力的印尼藝術一向被視爲世界瑰寶,藝術史學家普遍認爲印尼現代藝術是19世紀受歐洲浪漫主義影響後,開始萌發與轉變,並在當時就開始與西方世界展開現代性對話

1945年印尼獨立後,民間與政府相繼成立許多藝術機構,印尼潛蟄的藝術動能從此開展鳴放。1947年成立於萬隆的藝術師範大學(1959年併入萬隆科技大學)、1950年印尼政府日惹設置印尼藝術學院(Akademi Seni Rupa Indonesia),後來被稱爲國立印尼藝術大學日惹分校(Institute Seni Indonesia Yogyakarta)培育出印尼各藝術領域大師。此外,位於峇里島的優達雅納大學(Udayana University)及國立印尼藝術大學丹帕沙分校(Institute Seni Indonesia Denpasar)以藝術科系學生爲中心所組成之藝術團體,呈現叛逆性格,更爲印尼藝術奏出激盪變奏曲。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出生於峇里島的印尼抽象大師I Made Supena,他以獨特的抽象化自然風景畫聞名於世,至今仍住家鄉,領導幾個重要的峇里島藝術團體,持續以創作探討當今藝術課題。印尼當代藝術就在這種多面向發展中進行吸納、消解、衝突與融合,藝術家們也從中發展、趨向於各自的獨特風格創造性意志

國際當代藝術天王I Nyoman Masriadi在2008年曾創下單幅作品超過100萬美元拍賣價,出生於峇里島,1996年移居日惹就讀印尼國立藝術大學,擅長以大膽而戲謔的風格批判社會現象與當權政治,並結合他喜歡的電玩漫畫符號。獨樹一幟的風格和無懈可擊的作品質感,讓他在35歲就創下東南亞拍賣最高紀錄,把印尼藝術帶進全球藝術舞臺焦點。印尼蓬勃的藝術環境及所提供養分,爲米斯里亞迪的成功打下深厚基礎。

臺灣一般人對印尼藝術的認識較少,但已有許多臺灣教育機構與印尼往來。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與印尼國立藝術大學日惹分校互爲姐妹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近年分別與沙塔雅札瓦那基督教大學(Satya Macana Christian University)、印尼國立藝術大學丹帕沙分校、瑪中大學(Ma Chung University)等3家印尼大學締結姐妹校。2012年印尼教育部的教育與文化司長曾率領六所藝術大學與教育大學的校長來臺舉行高等藝術教育論壇,去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也曾由校長率團赴印交流

目前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讓臺灣與印尼的藝文互動有機會成爲顯學。文化部因應新南向政策推出「青年文化園丁隊」,讓40多位年輕藝文工作者到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與當地社區和藝術團體交流。日前,教育部也成立新南向專案小組,並編列預算在東南亞人才培育訓練,相信未來將有更多臺灣與印尼之間的藝術教育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