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科技溫度”

2020年12月3日,觀衆在北京展覽館2020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現場參觀。劉憲國攝(人民視覺

1月22日, 秦皇島市聚賢人才市場工作人員使用網絡直播平臺爲符合認定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殘疾登記失業人員等求職者介紹相關工作。曹建雄攝(人民視覺)

2020年12月31日,福建福安,工作人員查看智慧茶園中的病蟲害監測儀器。新華社記者 林 超攝

2020年12月8日,在重慶一家“智慧養老服務站內,服務人員爲老人指導智能健身器材的使用技巧。曹永龍攝(人民視覺)

“天冷了,我想買件羽絨大衣,麻煩你給我推薦一下。”2021年1月初的一天,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葉鈞道老人打開手機淘寶,熟練地輸入“小棉襖計劃”,順利撥通了淘寶老年人數字生活公益熱線

一番溝通下來,志願者按照老人所提要求,精心挑選了幾件熱門款式供其參考。省略自主搜索環節,篩除低質量商品,葉鈞道老人很快便敲定了自己心儀的衣物。“這外套很厚,才一百多元一件,真值!”穿上新衣,葉老分外滿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國數字經濟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數字化轉型目標也日趨清晰。受制於自身適應性等因素,部分老年人、殘疾人運用數字技術方面仍遇到一些不便。爲擴大數字化服務的民生覆蓋範圍,滿足更多羣體的幸福感、獲得感,在相關政策引導下,如今,更加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正搭建起智能“橋樑”,幫助更多人享受數字紅利,惠及社會各界。

貼心扶老溫暖人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老年人羣體加快了擁抱數字生活的步伐。阿里研究院發佈的《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羣體的數字消費增速位列第二,僅次於“00後”羣體,其市場消費潛力不容小覷。

儘管有相當比例的老年人活躍於網絡,但事實上,老年羣體在數字生活中仍面臨許多困難。中國老齡協會政研部主任李志宏分析,老年人運用數字技術困難主要在於隨着年齡增長,其辨識和操作能力的下降。對此,葉鈞道老人感觸頗深。

“2016年,兒子給我換了一部智能機,我就開始學習用手機聊天。”爲了更好照顧患病妻子的衣食起居,已90歲高齡的葉老決定更進一步——自學網購。2020年10月,葉老成功下單了一盞多功能遙控燈。

但沒想到,由於異地安裝不當,遙控燈部分功能一直無法正常使用。無奈之下,葉老只得撥通淘寶消費者服務熱線。在瞭解情況後,淘寶專門安排“小棉襖”志願者積極與葉老和賣家對接,並聯系專業人員上門免費安裝調試。

“小棉襖計劃”是淘寶專門爲幫助60歲以上老人享受數字生活便利而開設的公益項目,提供一對一熱線電話、直播課堂、上門幫辦等多項數字助老服務。“只需輸入搜索‘小棉襖計劃’,就能找到這些志願者,方便得很。”葉老說,“多虧了他們,這兩個月,我家裡可更新了不少新物件。”

利用數字化優勢大幅提高智慧助老的效率,平臺型互聯網企業大有可爲。” 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企業的參與,在讓老年人觸網學習有豐富選擇的同時,也降低了老年人“生活掉隊”的不適感。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兼顧中老年人羣體、降低其使用門檻,不只是科技企業所面對的艱深課題,更是全社會共同探索的方向。

2020年的最後一天,廣東政務微信小程序“粵省事”平臺上線了全國首個移動端適老化老年人服務專區——“尊老愛老服務專區”,爲老年人提供38個事項、8類便利化服務。專區不僅突出一鍵獲取服務,而且還採用符合老年人閱讀習慣的大字體設計以及易於辨識的視覺色彩,通過簡化頁面操作降低老年人的閱讀困難。此外,爲照顧老年用戶使用手機鍵盤不便的問題,專區還增設了語音搜索服務功能,不僅支持普通話、粵語兩種語音輸入方式,而且能自動識別關鍵詞,展示相關服務。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隨着養老服務與智能化發展的融合,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適老產品及服務,正幫助老年人羣體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跨越。

每天結束晨練後,步入古稀之年的上海市寶山區高境鎮居民陳昇路總會拄着一根自制柺杖,奔赴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內的智慧健康小屋。只見陳大爺僅是在健康體徵自助監測設備上站了一站、量了一量,他的身高、體重、血壓指數,以及脂肪、血糖、總膽固醇等更具體的指標,便一一顯示在屏幕上。“遇到異常數據,系統還會實時上傳至健康雲,並提醒我及時去周邊醫院檢查。”陳昇路說道。

除慢性病管理外,國民體質自助檢測區也是陳大爺常去的“打卡地”。“定期來這裡測量握力、肺活量,監測身體指標,有助於健康隱患早發現、早治療。”陳昇路說,“積極擁抱數字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我們老年人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

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

康復是殘疾人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但大多數殘障人士因行動不便,出門問診難度較大。如今,利用“互聯網+”解決康復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成爲多地青睞的解題思路。

“以前申請康復輔具,至少需要半年時間,現在只用在手機上點點,線上就能下單。”家住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的殘疾人小李,一週前通過手機登錄了江岸區殘聯輔具適配平臺,在線申請了一臺輪椅

沒幾天時間,第三方適配公司便上門進行了適配條件評估,經平臺審覈通過後,一臺嶄新的輪椅便送到了小李家中。“不必自己出門申請,線上服務就能滿足個人需求,體驗感非常好。”小李不禁稱讚道。

2020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殘聯制定下發的《關於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支持新技術在信息無障礙領域的發展與應用。利用大數據,許多殘障人士走上了零申請享受政策補貼的“高速通道”。

前段時間,家住浙江省杭州市江乾區的程大伯突然收到了一條銀行短信,通過語音提示,患有視力障礙的程大伯才得知他收到了2500元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補助。

原來,這全得益於江乾區推出的“惠殘一鍵達”服務。依託杭州“城市大腦”,由計算機主動抓取,匹配出符合補貼條件的人羣,補助即可自動匯入賬戶,成功實現了“零申請、零材料、零人工、零等待”的殘疾人服務。

數字化發展,不僅是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亦是拉動殘疾人就業的新生增長點。

“小時候,因爲肌肉萎縮,我根本站不起來。”24歲的李木蘭家住雲南省德宏州,9歲時一場大病,令她的雙腿終生殘疾,而殘疾人的標籤也成爲她就業之路上的最大阻礙。

2018年10月,經州殘聯推薦,李木蘭參加了州政府舉辦的殘疾人電商培訓。因成績優異,課程結束後,她順利加入了一家本地電商公司,從前端營銷到後端品控,一年時間內便熟悉了全部經營流程

有了工作經驗,也便有了創業底氣。看準短視頻直播的新機遇,2020年初,李木蘭開起了名爲“雲鮮薈”的拼多多店鋪。在她的精心打理下,不到一年時間,店鋪便積累了近3萬名粉絲,並創下半小時賣出60噸甜瓜的銷售紀錄。

“以前在我印象中,電商特別高深,誰要是開了一家網店,肯定特別厲害。”李木蘭說,“現在我明白,只要肯努力,我們殘疾人一樣能打造屬於自己的‘網紅店’。”

近年來,依託信息無障礙這雙“推手”,諸多數字化、智能化交互產品相繼誕生,開闢出一條助力殘疾人迴歸正常生活的新型“盲道”。

完全依靠語音,智能飲水機即可流出適度適量的溫水,智能深睡枕便能自動加熱助眠,掃地機器人就會啓動運行……走進由中國盲文圖書館聯合浙江大學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面向殘障人士的智能家居體驗中心,隨處可見的是數字技術的“科技溫度”。

據介紹,智能家居體驗中心是以智能音箱爲控制中心,並與30多款數字化家居設備連接,在安全防控、娛樂、循環控制等方面實現無障礙操作。“這其實是一種從0到1的變化,是一種跨越式的進步。智能家居的出現,將確實提高殘疾人獨立生活的能力。”中國殘聯理事李慶忠分析表示。

鄉村短板”智慧填補

“這個東西真好,用手機上報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由於附近水庫施工導致村子裡揚塵較大,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鎮的部分村民就該問題通過數字化鄉村治理平臺“鄉村釘”線上反映。當天,施工方就完成整改,加大了灑水車運行次數。

中國社會的數字化離不開也少不了鄉村。隨着數字基建陸續“下鄉”,農村“數字短板”得到有效填補,農民日常生活正發生巨大變化。

立足發展需求,2020年7月,建德市啓動“鄉村釘”激活推廣工作。對於這一“工作幫手”,三都鎮鬆口村黨總支書記胡光興格外滿意。

“我們村人口很多,要是有緊急公告發布,很難確定是否能下達到每位村民。”“鄉村釘”的到來,令黨羣、幹羣關係變得更加緊密。胡光興告訴記者,如今,通過平臺中的“便民通訊錄”,村幹部與村民之間可實現3秒找人、快速溝通,利用“民情反映”等模塊,村民訴求也可實現快速收集,問題解決效率大大提升。

“對基層政府而言,接入數字新基建可以快速分享數字時代紅利,在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中佔據發展先機。”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

數字鄉村建設同樣肩負着將農業相關信息轉變爲在線化、可加工數據的重任,這也是傳統農業急需補上的一課。

在四川省南充市石馬嘴村的千畝獼猴桃產業基地,遍佈基地的噴頭不停“吞雲吐霧”,翠綠的果樹間一片水霧繚繞。“過去農業種植,全靠農民經驗判斷,現在靠的則是數字化手段。”基地技術總監唐富平介紹,以前給果樹灌溉,至少需要投入上百人,而現在,一套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就可以完成1000畝果園的監控、灌溉。

據瞭解,該基地的智慧灌溉系統集氣象環境採集、土壤墒情監測、可視化監測以及種植環境監測等多功能於一身,通過數據傳輸設備,達到對作物種植管理、農事計劃、水肥一體化灌溉等全流程的追溯。“這套系統容易操作、智能便捷,大家的工作方便多了,而且還能助力獼猴桃品牌的塑造。”唐富平說。

“咱們農民最想知道,種啥莊稼收入高。雖然現在都有手機,但在這裡,我可以掌握最全最準的農業政策法規等信息。”自從村裡開了益農信息社,山東省高青縣蘇家村村民任學友便三天兩頭來打聽消息,當下流行哪種技術,哪類種子銷得好,他都瞭如指掌。

數字鄉村並非智慧城市的翻版。由於鄉村所處環境存在差異,村民對於數字化技術的認知程度也不盡相同。開設村級益農信息社,便成爲數字鄉村建設的關鍵着力點。

作爲益農信息社村級站負責人,孫朝霞既是管理員,又是信息員。他告訴記者,信息社主要提供三大類服務:一是政策技術諮詢等農業公益服務;二是水電氣繳費等便民服務;三是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村物流代辦等。

難以想象,僅僅幾十平方米的站點內,村民可在此完成“買、賣、推、繳、代、取”等多項業務,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數字化服務。記者瞭解到,截至2020年底,益農信息社已基本實現全國行政村全覆蓋。

“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提煉每一個鄉村在黨務、村務、事務、商務等‘四務’中的具體應用場景,把每一個可以享受數字紅利的人都納入其中,實現數字紅利普惠。”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