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缺水產量減4成 臺南北門洋香瓜「選美」週六登場

臺南北門洋香瓜種植面積約70公頃,集中在錦湖社區一帶,北門區農會12日將於水晶教堂舉辦洋香瓜評鑑及產業文化文化活動。(莊曜聰攝)

南市北門區農會12日將跟舉辦洋香瓜產業活動,有洋香瓜評鑑及農漁市集活動等。(莊曜聰攝)

臺南北門錦湖地區種植洋香瓜面積近70公頃,有超過30年曆史,北門區農會2017年首辦洋香瓜評鑑、並註冊自有「HARU」品牌,目前洋香瓜評鑑邁入第4年,並限定專屬品種,12日在北門水晶教堂登場,還有農漁市集、DIY體驗活動;但今年受到天旱缺水影響植株枯死率增加,產量預估短少約4成,農民還得設法克服。

南市洋香瓜種植面積是全臺第一,包括東山區安南區、將軍區、北門區等都是重要產地,品種各有差異,北門集中在錦湖地區,以網紋洋香瓜爲主,由於沿海地區土壤帶有鹽分,種植出來的洋香瓜甜度高、肉質綿密,加上農民栽培技術進步,品質佳,市場指名度愈來愈高。

北門區農會總幹事洪明農表示,農會漁產蝨目魚及周邊加工品聞名,農產則以洋香瓜爲行銷主力瓜田集中在錦湖一帶的新、舊渡仔頭北馬白米等聚落,以隧道方式栽培網紋瓜,今年評鑑則以紅肉的「卡蜜拉」跟綠肉的「香華」爲主。

洪明農說,「香華」種植不易,但果肉Q彈甜度高,市場價格也不錯,「卡蜜拉」則是較新的品種,口感香脆,吃起來有蔗香味,且保存時間長,值得推廣;另外農會也推出洋香瓜果乾,10斤瓜乾燥成1斤,果味濃郁。

現在市場價格產地價每臺斤約在80元左右,比去年同期漲了3成,主要是因爲天旱缺水,洋香瓜菌害問題嚴重,還沒長大植株就先枯死,農民這波收成不如預期,希望明年農曆春節前能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