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淨水系統 大溪大嵙崁人工溼地啓用

大溪大嵙崁人工溼地3日正式完工啓用。(圖/桃園縣環保局)

地方中心/桃園報導

桃園縣政府積極爭取環保署補助和縣府自籌經費3千多萬元,佔地廣達8.5公頃的大漢溪大嵙崁人工溼地,10月3日正式完工試運轉,縣府希望這項成功經驗可以用於縣內主要河域,讓縣內河川水質更佳,環境更美。大漢溪大嵙崁人工溼地啓用揭牌儀式,桃縣環保局表示,大嵙崁人工溼地,可截流大溪鎮埔頂地區埔頂大排每天1萬噸的生活污水,改善下游供應桃園縣及新北市民衆用水的板新水廠取水原水。透過溼地自然淨化,預計每年削減生化需氧量(BOD)64.1公噸、懸浮固體物72.3公噸、氨氮5.1公噸,有效改善大漢溪的水質。配合9月18日「世界水質監測活動,環保局特邀請縣內各河川巡守隊志工代表及大溪鎮國小學童,共同參與本次河川水質監測活動。活動中,安排志工及學童使用水質測試包,檢測生活周遭水質之水溫、溶氧、pH及濁度

環保局表示,大漢溪大嵙崁人工溼地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河濱公園南側的大漢溪大嵙崁段高灘地,施工前是一片荒蕪,只有三鶯自行車道穿越其間,經過將近1年的封路,重新整地、施工及試營運後,五個有水生植物的溼地池塘,錯落在起伏的草坡上,波光粼粼,與遠山相互掩映,整個樣貌已經和原貌全然不同。

環保局表示,另自行車道及池子邊坡間也種植有七里香,可提供自行車騎士有較舒適的騎乘空間,以及防止其進入到池子內。環保局表示,本工程的工程發包費用新臺幣3300多萬元,由環保局發包施工。大嵙崁溼地約8.5公頃,可淨化大溪鎮埔頂大排生活污水,也可提供民衆遊憩景點,以及結合學校作爲推廣環保教育場所。環保局表示,埔頂大排每日截取約1萬立方米水量,以重力方式將污水送至下方沉澱池。經過沉澱處理後的污水,再進入人工溼地。環保局表示,人工溼地的部分,包含了第一密植區、開放水域、第二密植區及生態池。

第一密植區,共分成小區大區,小區以種植耐污性的水生植物如天藍鳳眼蓮,形成高覆蓋度環境的處理單元利用植物的莖葉覆蓋水域,以擴充水體中厭氧區所佔之體積,並吸附污染物質,以去除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

大區以挺水性水生植物爲主,如埃及紙莎、鹼草、野馬蹄及水竹芋,由水生植物的葉面、根系及土壤內微生物進行淨化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以進行第一階段的水質淨化。

開放水域,種植沉水性植物如紫芋頭水蘊草、小傘草及水金英,以營造高溶氧、多生物的環境,以物理性地沉降,及生物性耗氧消化爲主,因此其具有含硝化菌轉化硝酸鹽類之功能。第二密植區,以開闊的淺水域,再次密植挺水性植物如香蒲、菖蒲及荷花,利用密蓋水面的枝葉,阻隔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池水中,使水池溶氧值降低,營造脫氮菌生長所需之無氧環境,使經開放水面區硝化菌轉化之硝酸鹽再轉化爲氮氣。

生態池種植水金針、臺灣萍蓬草、苦草睡蓮,水質經自然淨化後,明顯清澈,因此設置平臺以便觀察停留的水鳥及瞭望大嵙崁段的美麗景緻。大嵙崁人工溼地爲表面流式人工溼地,由水池、土壤、水生植物所組成,藉由轉化、吸收、物理及生物等作用機制來淨化水質,可有效削減廢水的生化需氧量達65%、懸浮固體60%及氨氮50%,每年預計可削減生化需氧量64.1公噸、懸浮固體物72.3公噸、氨氮5.1公噸,有效淨化排放至大漢溪的污水之功能。並可營造生物棲息環境,形成溼地生態園區。大嵙崁人工溼地開放後,結合大溪河濱公園涼亭、公廁及運動場等設施,提供民衆遊憩景點及結合學校作爲推廣環保教育之場所。溼地靠近遊客衆多的大溪老街,透過遊程規劃,可成爲大溪觀光另一新亮點。溼地未來也規劃成立當地巡守隊,進行場址維護巡查,及納入企業認養,提供物資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