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人說鐵道故事!洪致文教授接任「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臺北機廠2026年將成爲「國家鐵道博物館」。(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鐵道的故事,由鐵道人來說!臺北機廠轉型爲「國家鐵道博物館」預計2026年落成,今年8月獲行政院正式覈定設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今(17日)文化部宣佈該籌備處首任主任一職,10月1日起由「鐵道專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洪致文教授擔任,他長年致力推動鐵道文化的保存及研究鄭麗君部長認爲是最適人選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首任主任,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洪致文教授擔任。(圖/文化部提供)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將轉型爲「國家鐵道博物館」。(圖/文化部提供)

原臺北機廠面積近17公頃,預計在2026年成爲亞洲最大「活的」國家鐵道博物館,軟硬體籌建計劃期程自2017年起採「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區開放」模式進行修復再利用,今年6月正式從全區整備邁入分區修復階段,原「總辦公室」及「員工澡堂」正式啓動修復工程

而2017年7月文化部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進駐臺北機廠,展開多項的前期籌建作業,透過各式民衆參與活動、展覽、交流論壇的辦理,促進大衆對鐵道博物館的想像和願景討論。2019年8月該「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獲行政院正式覈定設立。

▲文化部透過展覽,讓民衆搶先想像國家鐵道博物館。照片爲臺北機廠天車機械時代失物招領」展覽。(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國家鐵道博物館能夠成立軟硬體籌建的專責組織,必須感謝行政院及社會各界的支持。籌備處肩負社會各界的殷殷期盼,軟硬體籌建計劃預定於2026年完成,後續將朝向交通部及文化部共同規劃設立行政法人國家鐵道博物館進行營運。期許未來能以「活的博物館」、「面向公衆,且會說故事的博物館」,以當代視野和社會關懷爲出發,展現當代公共博物館的精神,反思與再現臺灣現代性,迴應社會各界對國家鐵道博物館的期待。

名聞國內外的「鐵道專家」洪致文教授,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長年致力推動鐵道文化的保存及研究,是「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創始會員,亦是現任臺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常務理事

洪致文教授在學術工作外,長期投入臺灣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運動,尤其關注臺灣各地鐵道的相關保存議題,從搶救支線鐵路、彰化扇形車庫保存、臺北機廠保存等社會運動,皆可見其身影

▲「鐵道專家」洪致文教授,長年致力推動鐵道文化的保存及研究。(圖/文化部提供)

他也着有許多臺灣鐵道相關專書,近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文化志》、《臺鐵車輛》系列專書,皆爲臺灣鐵道文化與車輛史研究之重要著作。此外在他早年的作品,例如曾獲金鼎獎的《臺灣鐵道傳奇》,更是國內鐵道文化意識啓蒙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影響了20多年來臺灣鐵道文化的蓬勃發展。

鄭麗君部長指出,洪致文教授在學術或實務層面,都有深厚的經驗,素富社會聲望。於文化部籌備國家鐵道博物館工作過程中,更是以專家學者身分一路協助,促成多項重要計劃之推展,可說是此時接掌籌備處的最適人選。

她相信在洪致文接任籌備處主任後,將能爲籌備處灌注專業能量,加速推動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工作,整合相關領域資源,帶領工作團隊進行博物館園區整體規劃,還有檔案史料文物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推廣等博物館核心業務,擘劃並實現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願景。期望透過國家鐵道博物館,建立臺灣的博物館新典範,讓社會大衆能夠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

▲「臺北機廠」西露天吊車臺連結各廠房運輸功能。(圖/文化部提供)

►我沒有遲到,是時間遲到了!

相關新聞

搶先想像國家鐵道博物館!臺北機廠天車「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展覽

活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2026年將成亞洲最大

打造2026亞洲最大「活的鐵道博物館」 臺北機廠修復工程啓動!

松煙旁神秘圍牆開啓!舊鐵道+市民大道並列 2026鐵道博物館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