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青島流傳德國排水道神話 讓德國人慚愧

山東省青島市8月底一場颱風又讓網民議論起青島排水系統的德國神話,但實際上德國人建的青島排水道仍在使用的不到千分之一。德國媒體也表示,青島不易淹水跟德國人沒有關係。(圖/青島日報

山東省青島市是在19世紀末成爲德國的租借港口,開始建設成一個商業港口。其城市規劃完善,除了是北方交通工商樞紐之外,也是著名的文化與旅遊城市。青島因爲由德國人興建,一些對城市建設不滿的人就常拿青島做例子,讚揚德國人的城市規劃,以對照出其他城市建設缺失。這些以青島爲背景的德國神話,有些因時勢移轉而早已發生變化,部份則是穿鑿附會或杜撰而生,很多藉古諷今的傳言連德國人聽了都覺得汗顏

青島一直都列名大陸最適宜居住城市之一,人口近一千萬人,人均GDP約12.5萬元人民幣(合1.8萬美元),是大陸北方除了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之外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今年8月底一場颱風造成青島市內多處水災,勾起許多人的疑問:「青島不是永不淹水的城市嗎?」「德國人百年前建造的下水道呢?」「德國人的排水道神話不靈了?」(圖/微博@青島文明網)

青島常見到一些古老歐式住宅相同,給人印象就是受德國人影響的濃厚歐洲傳統,多年以來其城市規劃受到各種讚揚,被當作城市建設的典範。不過,今年8月底一場颱風造成青島市內多處水災,勾起許多人的疑問:「青島不是永不淹水的城市嗎?」「德國人百年前建造的下水道呢?」「下水道德國人留下的油布包零件用完了?」一時間網上各種質疑紛紛出籠,而且提出疑問的很多都還是青島人。

青島在19世紀末被德國人租借,建設了地下排水道,目前僅有2.66公里的管道還在使用。圖爲當年德國人所建位於青島市江蘇路排水暗渠。(圖/半島網

青島市目前僅2.66公里的排水道是沿用德國人建設的舊排水道,不到全市現有排水道的千分之一。圖爲青島安徽路仍在使用的德建排水道。(圖/半島網)

有媒體爲此訪問了青島的下水道管理部門後發現,在19世紀末那個年代,德國人在青島總共也只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一百年多來這些管道大部分都因過於老舊或城市規劃擴大而翻新改建。截至目前爲止,青島市內三區排水管網總長已達3000公里,而當年德國人建造的下水道只剩下2.66公里的雨水暗渠與污水管還在使用,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其餘都已在各個不同時期改建或擴建爲新的排水網管。青島極少淹水,實在與德國人的下水道沒多大關係。

另外有一則流傳久遠的神秘「油布包傳說,對德國人在工程工藝上的讚揚不遺餘力。該傳言稱,青島下水道使用百餘年後,有些零件需要更換,因此向德國人求助。德方迴應說,按德國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備件。後來工程人員果然找到一個小儲藏室,裡面有用油布包好的金屬元件歷時百年依然光亮如新。

青島排水道管理部門表示,下水道的零件一般是陶瓷的或水泥的,不會用易生鏽蝕的金屬元件。當年德國人建設時,因中國工業不發達,很多零件確實由德國遠道而來,零件有多預備些備品,管網建設完成後,那些備件就隨機保留在幾個施工點附近,並非專門存放。上世紀80、90年代維修過程中,確實有發現這些零件。

不過青島確實有從德國人的建設理念中學到一些經驗,例如百年前的中國城市沒有污水處理概念,都是雨水污水共用排水道;但當時德國就在青島採用雨水污水分流方式,一直到現在青島絕大部份都還是採用此種方式規劃排水道。

至於青島是不是比較不會淹水?確實也是如此,青島是個沿山而建的濱海城市,極少發生水災的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以及較好的排水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旦遇上大雨舊城區坡度大,較不易積水新城區就比較會積水。

陸媒在德國進行採訪時也曾就此找過一些德國專家分析青島的排水神話,專家說,這令人感到慚愧,因爲事實並非如此。德國媒體於2015年也曾就此事做了報導,公開闢謠說,德國人雖然建了青島市,但它強大的排水能力,真的不是德國人的功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