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巫婆鳥」入侵海岸 竹市推移除計劃保護小白鷺生態

埃及聖䴉數量驟增嚴重威脅臺灣鳥類生態。(圖/新竹政府提供)

新竹振道記者蔡文綺/新竹報導

外來種埃及聖䴉被稱爲「巫婆鳥」,30年來進入臺灣後幾乎沒有天敵,數量驟增嚴重威脅臺灣鳥類生態,全臺沿岸已擴張到上萬只,爲了遏止外來種族羣擴張,保護在地小白鷺牛背鷺生存空間,新竹市政府今年啓動埃及聖䴉移除計劃,4月起分別在香山溼地大莊泥灘地及頭前溪出海口附近觀察到覓食羣,總計查報386只。

新竹市政府產發處表示,埃及聖䴉黑色鳥嘴有又長又彎像極了大鐮刀,加上黑黑的頭頸,被稱爲「巫婆鳥」,黑白色外觀,常讓一般民衆遠看誤認爲保育鳥類「黑面琵鷺」,但其實埃及聖䴉是有超強適應能力的外來種,和小白鷺、牛背鷺一樣愛吃魚類青蛙昆蟲螺類,在缺乏食物時,甚至會吃垃圾,因此在臺灣各地繁殖擴散。

埃及聖䴉與小白鷺、牛背鷺棲地需求一致,族羣擴增後搶走築巢地、也搶奪食物資源,產卵育雛時也會有排外情形,會將其他鳥類的蛋逐出巢外,擠壓甚至取代原生鳥類。

產發處說,埃及聖䴉原產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伊拉克等地,已被歐盟列爲百大入侵物種之一。1984年臺灣首次紀錄野外個體臺北關渡溼地,經過野外繁殖近30年,數量不斷增加,會成羣出現在河口潮間帶、埤池等地覓食及築巢。

產發處處長張力可說,埃及聖䴉在新竹市主要活動區域,白天集中香山溼地潮間帶及其周邊淺塘水田等地,通常是來覓食潮間帶池塘魚類、螃蟹、螺類、尤其是彈塗魚,牠的鐮刀型長彎嘴,可以深入泥洞捉底棲動物,原來躲在泥洞中避險的動物,反而成了無處能逃的食物,黃昏時就到較隱密樹林停棲,目前新竹市尚未發現築巢產卵及育雛情形。

張力可指出,市長林智堅上任以來非常重視香山生態環境與保育,除了埃及聖䴉,每年都在外來種移除工作上更進一步,困擾新竹市民多年的外來種黑頭織雀長相可愛,卻同樣影響生態平衡,產發處多年來也不斷移除其窩巢,108年及今年調查都未發現成鳥及築巢情形。

市府團隊每年同時也進行沙氏變色蜥移除,105年移除9只,106年移除39只,107年族羣變大移除了117只,隔年108年明顯下降移除56只,原來鎖定出沒地點,今年個體數降低僅移除4只。爲了生態系穩定平衡,市府會持續進行外來種移除工作,還給原生種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