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短評》飢餓行銷之惡

貴州茅臺股價狂飆,正闖500元人民幣大關,成爲A股20年來最貴股票,這背後與飢餓行銷有關

儘管茅臺集團宣佈要嚴格限制銷售商穩定售價在人民幣1300元以內,並採取限售策略,但終究帶來的是茅臺價格水漲船高,且一般人根本買不到,其股價也因此不斷翻升。

證券日報》披露,茅臺在北京有70間合作經銷店,每日限售18瓶,每人限購兩瓶,惟經銷店門往往一早開門,茅臺就幾乎全數售罄。

茅臺負責人坦承,目前最大問題是在店外排隊的人多數不是飲茅臺的酒客,而是每人每次收費50元人民幣的黃牛排隊黨。可以說,茅臺根本不存在供需問題,而是有大量炒家炒賣。

茅臺採取的限購策略,最終還是影響消費者,對於遏制黃牛並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易憲容,對於房地產市場類似的這種限購政策形容爲「飢餓行銷」。他形容,一些地方政府爲抑制房市狂飆的調控或限購令,反而成了「飢餓行銷」,讓房市更爲火爆。

早先小米也採飢餓行銷,2011年誕生的小米手機,僅在官網販售限量供貨,製造萬支手機遭秒殺幻象,以缺貨假象拉擡聲勢,賺飽荷包,但也引發爭議

在市場行銷中,飢餓行銷最終目的是爲了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但它同時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使得原來就強勢品牌產生更大的附加值,但用不好,勢必產生反作用力

近年,大陸高價白酒到手機到房地產,企業之於飢餓行銷越玩越順手,各行業紛紛將其作爲互聯網核心行銷策略。只是伴隨而來的問題是,這種行銷手段對消費者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