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創造全球最大中產階級市場

大陸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圖爲2017年11月29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中心校紅瑤女童班的各族女童笑逐顏開。(新華社)

大陸建政70週年進入倒計時,今年以來北京不斷髮布信息,展示70年來從「一窮二白」逐步躍升崛起的歷程。其中,國民所得提高是滄桑鉅變中尋常人家最可感的縮影之一。從1949年至2018年,大陸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從49.7元(人民幣,下同)飆升至28228元,實際成長59.2倍;從1956年至2018年,大陸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88.2元高漲至19853元,實際成長28.5倍,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降到30%以下。

溫飽不足到共同致富,大陸居民的「錢袋子」日漸充盈。與此同時,全球規模最龐大的中等收入羣體也逐步成型並穩步成長。據學者測算,2010年大陸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占比爲23%,約2.47億人。2015年9月習近平在美國演講時進一步透露,中等收入者比重已逐漸升高至3億人。及至今年9月22日,知名經濟學家李稻葵發佈報告指,大陸中等收入羣體已有4億人,未來15年將倍增至8億人。中等收入羣體的增加,將成爲盤活大陸發展全域的重要一招,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

首先,大陸明年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年,該目標作爲中共建政70年後驗收的首個階段性成果,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實現小康,一方面重在減貧,另一方面重在穩固和擴大中等收入羣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共在40年間已使7億多人脫貧。接下來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羣體乃至將其普及,將成爲小康社會建設關鍵

其次,大陸經濟飛速崛起以來,主要依賴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具備可持續性。中共十九大報告已做出了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成敗的一個關鍵方面即在於如何從投資、出口拉動轉爲消費拉動。中等收入羣體作爲消費「主力軍」,將成爲經濟調結構,增長轉模式的必然選擇。此外,一個不斷成長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羣體市場,對全球投資者而言也將充滿吸引力,更有利於大陸穩定外資信心,提升投資意願。

再次,無論是學界研究還是國際發展的相關經驗均顯示,中等收入羣體是維護社會良政善治的中流砥柱和最佳「穩定器」。大陸建政70年,經歷近40年飛速發展後,改革已入深水區,貧富差距拉大、利益交錯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對頂層改革方案的執行形成掣肘。培育龐大的中等收入羣體,進而孕育橄欖型的穩定社會結構,有利於各階層形成改革共識,避免可能出現的社會失序、經濟不穩。

事實上,考慮到擴大中等收入羣體事關重大,中共自十八大以來已予以充分正視和佈局。2013年11月15日刊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有所着墨;2016年5月16日,中共歷史上首次在中央層級會議上專項研究該議題;2017年底明確做出判斷,大陸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羣體。

然而,儘管規模全球最大、發展迅速,但大陸的中等收入羣體比重,較歐美穩定社會仍有較大差距。擴大規模的主要挑戰,在於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已被學界證實既非嚴謹學術概念,也非不可逾越的實踐鴻溝,但確有一定程度的普遍存在。其普遍癥結在於,一方面,隨着工資水平上升,中等收入國家相較低收入國家喪失勞動力優勢;另一方面,因未能有效孵化優勢產業、先進技術、自主創新,跟不上發達國家腳步,甚至可能如逆水行舟,經濟反而倒退。

由此,大陸須在制度化改革、創新、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其一,通過改革突破城鄉二元、市場競爭不完善、環境發展等制度性障礙;其二,持續爲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尋求新經濟增長點,繼續大力拓展創新深度廣度,由製造轉向「智」造和創造;其三,持續優化政府與市場關係,處理好國企與民企關係,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其四,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

大陸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的背後,是中共正視制度障礙、社會矛盾的魄力,以及不斷與時俱進、推進改革開放克服困難的執行力反觀臺灣經濟高開低走,近20年來更陷入薪資停滯的窘境。政治人物都應從對岸發展中尋找正面啓示,而非選擇視而不見,甚或將自身執政無能甩鍋給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