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政黨再輪替 在野黨領袖的條件

旺報社評

公投對決如火如荼,已成爲2022與2024兩場選舉前哨戰。這4項公投,民意都站在民進黨對立面,但似乎不怎麼影響民進黨的支持度,在野黨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無因應新兩國論的對策

蔡英文總統在雙十國慶的講話,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明顯違憲,但主要在野黨主席的迴應卻顯得左支右絀。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第一時間迴應「希望蔡總統說到做到」,等同背書;2天后纔在另一場合稱兩國論「違憲」。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先用「廢話」形容,後來在接受民進黨議員質詢時,才改口「蔡總統4個堅持裡面,1、3、4是對的」,言下之意「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錯的。

朱立倫、柯文哲對「互不隸屬」問題立場猶豫反覆,表示兩個在野黨在國家定位問題上的困境,兩黨都沒有因應民進黨「新兩國論」的對策和基本論述。84%臺灣民意支持「互不隸屬」是民意的「主觀」;但「互不隸屬論」是否是跨越美中臺紅線,則是一個不由臺灣決定的「客觀」。何況根據另一份媒體民調,僅31%民衆支持臺獨,顯然大多數臺灣人民未能區分「互不隸屬」兩種不同的意涵。

國民黨前主席江啓臣說,「國民黨反對法理臺獨」,他能夠很清楚的區分「事實臺獨」與「法理臺獨」。一般民衆可能區分不了兩者的異同,但政治人物應該很清楚:「兩岸互不隸屬」是治權的陳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則拉高到主權層次。民進黨用「事實臺獨」的敘述偷渡「法理臺獨」,北京當然不會接受。

真正的獨派是「可以做不能說」,而現在的民進黨則是「只敢說不敢做」。民進黨不怕被罵臺獨,但怕被獨派攻訐背叛臺獨;矇混獨派的方式就是不斷與對岸互嗆,只要激起北京批評民進黨「販賣臺獨」,臺獨神主牌的泡沫就可以苟延殘喘。

北京當然知道民進黨的盤算,但經過服貿的「熱臉貼冷屁股」,中共已經不在乎臺灣內部民情變化與選舉結果,也就無所謂被民進黨「利用」。北京對「和平統一」有期待,也對「和統」無望後的「武統」或「逼統」有準備,不論臺灣人民如何選擇,他都有工具應對。北京不會放棄統一的目標,這是臺灣不能逃避的現實。

與民進黨抗中直球對決

在兩岸對抗大框架下,民進黨「抗中保臺」符合人民的主觀情緒,即使對客觀利益不利,但羣衆永遠是「感性大於理性」。如果在野黨站出來,呼籲臺灣人民讓步妥協,觀感上好像是跟對岸一鼻孔出氣;這正是古往今來「鴿派」的爲難之處。

朱立倫跟柯文哲的策略都是「着重內政,淡化兩岸」,這個策略可以有效到2022,但到了總統大選,如何淡化兩岸呢?在野黨必須要有在兩岸論述上直球對決的準備,否則不論現在民調多高,2022如何大勝,都將是白搭。國民黨之所以在兩岸論述被民進黨蓋着頭打,是因爲只把兩岸當成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博弈;民進黨的罩門則是把美國拉進來,認爲只要美國反中就可高枕無憂。

事實上,兩岸賽局是中美對抗大局中的一個子局。拜登想找日本、歐洲、澳洲、印度共同圍堵大陸;北京則與俄羅斯聯手抗美。但中國崛起是事實,許多國家希望世界有兩個強權,也有許多國家,包括美國盟友在內,期待周旋在兩強間獲得最大國家利益,甚至美國都不會與中國對抗到底,該合作就會合作,民進黨不留退路一昧抗中,最後必然失敗。

在野黨領袖的兩岸論述,要在《中華民國憲法》基礎上反對民進黨一昧抗中,但也不能讓民衆有「懼中」的擔憂,說清楚一昧抗中的錯誤與危險。能做到,臺灣民主尚有希望;做不到,則民進黨將靠着在野黨的不成氣候繼續執政,臺灣未來將更危疑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