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才要具創新力 8成民衆認爲要讓優秀國際生留下來就業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公佈「國家未來人才培育民意調查」的結果。(林志成攝)

民間團體今天公佈一項調查指出,超過95%的受訪者認爲國家未來人才應具有「創新能力」、「公民素養」、「雙語能力」及「數位能力」;同時,超過8成受訪者認爲應吸引在臺就學的優秀學生畢業後留在臺灣就業。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進行「國家未來人力培育民意調查」,3月6日至10日對年滿20歲民衆進行電話手機市話)訪問,完成1071份有效樣本,在信賴水準95%時的抽樣誤差最大值爲正負3%。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說,當前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培育與人才延攬在其中扮演關鍵要素;尤其科技產業的人才獵取爭奪,尤爲慘烈。而教育在產經發展過程就扮演人才培育的重要角色

調查顯示,97.8%受訪者認爲國家未來人才應擁有「創新能力」,其次是97.7%認爲應具「公民素養」、96.4%認爲是「雙語能力」、95.7%認爲是「數位能力」。

調查指出,93.4%認爲教育部應該建立多元便利的終身學習管道,讓國人隨時學地學習;85.5%認爲教育部應該鬆綁法令,讓普通大學可以自由接受個別產業委託辦理所需的人才培育課程;89.9%認爲大學培養學生擁有兩種以上專長是重要的。

同時,調查說,80.6%受訪者同意政府採取有效辦法,吸引在臺灣就讀的優秀國際學生,畢業後留在臺灣就業;有14.9%不同意。年齡愈高的受訪民衆,表示同意比例愈低。

銘傳大學教育所講座教授呂木琳表示,調查中提到的創新能力、公民素養、雙語能力及數位能力,都包含在108課綱的9項核心素養中,顯然教育部也知道這些很重要,但問題在如何執行及落實?

舉例外語能力的培養在教育體系一直很受重視,現在政府又有2030雙語國家政策,但如果不能有效執行,幾年後,學生學外語也只是應付考試,依然耳不能聽、嘴不能說。

呂木琳進一步表示,臺灣一直有學用落差的問題,但即使現在,大專院校設計課程中,採納業界意見也只是行禮如儀,並未真正落實。他認爲,在技術能力培養的課程上,應該以業界的意見爲主,否則培養出來的人才如何能爲企業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