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難吃果實、拿木棍嚇傷病動物 她戴「壞心面具」原因暖翻

頭鷹「歪歪」資料照。(圖/翻攝野生動物急救站,下同)文/張慈媛

「這個週末,野生動物急救站收到兩隻野生沙威瑪寶寶……」撿到受傷的沙威瑪寶寶該怎麼辦?一張張照片,詳細說明了小沙威瑪被撿獲之後,由獸醫師照護、餵食的過程。你可能看過這篇觸及了臺灣百分之一人口貼文,也從裡面學到了動物救傷的基本步驟,但不一定知道促成文案誕生的,是野生動物保育員蔡昀陵,和他對動物滿滿的關懷

沒有動物的地方,不是我未來的志向蔡昀陵目前在特有生物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擔任專案助理,從小就喜歡動物的他,經常將零用錢存起來買罐頭,餵食路邊流浪貓、流浪狗小學三年級時撿到一隻受傷的燕子,當時獸醫建議他喂葡萄糖水,「我打開冰箱,發現裡面沒有葡萄,腦中只想到,我要怎麼從葡萄裡面找葡萄糖水給牠?」後來燕子沒有成功救活,卻開啓了他和動物之間無法割捨的緣分。自幼與動物的種種接觸讓他決定,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和動物有關。

急救野生動物 進行野放訓練提到野生動物救傷,大部分人可能會聯想到獸醫系,但其實蔡昀陵畢業昆蟲系。原本想轉系的他,在開學第一個禮拜,就決定繼續待着了。「昆蟲系的課程和整個生態都有關係」,因爲在環境和生態領域有了札實的學習,當野生動物急救站開出解說教育職缺時,昀陵立刻把握機會,他認爲這不但是自己想要,而且也是自己有能力勝任的工作。

▲「野生動物急救站」神宣傳「沙威瑪寶寶」。如今昀陵經常需要將昆蟲餵給急救站裡的動物,還讓他被昆蟲系的同學戲稱爲「叛徒」。實則不然,昆蟲系的訓練讓他比別人更瞭解飼養蟲的方法,在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生態學的知識也有利於他從事解說工作。工作一陣子之後,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付直接接觸野生動物的職務,蔡昀陵又前往澳洲攻讀動物研究,取得碩士學位之後再回到野生動物急救站,開始負責野放訓練,協助救傷後的動物適應野外生活,主要接觸的對象鳥類哺乳類

在有動物之處 爲動物付出動物要在野外生存,一定要先學會害怕人類,所以蔡昀陵對動物的要求是,在他靠近時必須躲起來,不能被他看到。爲了幫助動物從野生動物急救站畢業,蔡昀陵有時喂牠們吃難吃的果實,有時拿木棍作勢攻擊,像是爲了孩子好,故意板起臉孔媽媽。對原本就喜愛動物的蔡昀陵來說,要兇這些動物談何容易?更何況這當中有許多是由他從小照顧、餵奶長大的。這種表裡不一的樣子,讓他被同事說是精神分裂,然而在壞心面具下,都是他爲動物着想的心意。無論是在大衆面前,侃侃而談野生動物救傷的知識,還是在動物面前,當個教牠們畏懼的保育員,從當初撿到第一隻燕子的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蔡昀陵做的事情始終沒有改變,在有動物的地方,爲動物付出。

(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

(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https://goo.gl/MyKwZB)

★「動物當代思潮」由臺南大學吳宗憲老師召集學者夥伴所組成。透過各種方式將涉及動保議題的「動物保護學」、政策與法律等,進行跨域討論、交互檢證。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動物當代思潮」臉書、「動物當代思潮論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