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從循環經濟 看永豐餘的蛻變和發展

在肺炎疫情爆發前,2019年10月永豐餘旗下工業用紙的新屋廠,即因成功開發全國最大沼氣發電的再生能源、可供應1萬戶民生用電,受到各方矚目。2020年7月國際新冠疫情延燒,永豐餘所屬的華紙推出可回收、分解的「非塑全紙」《益利系列CircuWell》,製作吸管、飲杯食物容器等的生質食安全紙。此一革命性的突破,成爲同年10月受邀參加「歐洲特殊紙大會」唯一的亞洲紙廠,將《益利系列》生質食安紙品,推介到歐洲市場。

永豐餘並於當年11月獲得全球最高等級「BS8001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全球唯一獲得認證的造紙業。將永豐餘推上國際綠色經濟的亮麗舞臺,一改造紙耗水、耗能的刻板印象,成爲當前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推動的循環經濟典範。

今年3月28日永豐餘「起家厝」久堂廠70週年慶,以其成功開發的《益利系列CircuWell》可分解的生質材料,製成全紙品的食安飲杯及食物容器,供應2000名當地居民與來賓餐飲之需,爲全臺首創非塑園遊會。受到到場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稱許,「爲環境發展、生態永續、經濟繁榮與城鎮發展,創造多贏;用科技減塑的實踐者。」

半世紀的運籌帷幄,「二代創業

年近97高齡的永豐餘,何以未見龍鍾,反而生意盎然?詳究其中,被該事業羣稱爲「大家長」的何壽川先生,堪稱承先啓後關鍵人物。在他半世紀的運籌帷幄中,在造紙本業中開枝散葉,衍生包括新材料、光電等多個產業,用現代科技佈局、着眼未來,實爲「二代創業」。

何壽川爲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先生之子,有別與刻板印象「銜着銀湯匙、空降部隊」的企業家二代,他自小在父親經營的紙廠與員工一起成長。1969年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回國,時年24歲的何壽川、未像一般企業家二代直接進入管理階層培養接班,而是第三天即參與遠在高屏溪畔的久堂廠擴建,以及當時尚未修築聯外道路的臺東紙廠建廠。

白手創業的父親不同,何壽川請來母校成大機械系教授合作,將當時永豐餘廠內的技術人員訓練成爲繪圖、機械設計的工程專業隊伍,養成自行設計、組裝紙機的專業能力,爲我國第一家整廠輸出印尼、泰國的紙廠。自行組裝紙機設備的能力,在技術升級中大幅降低投資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爲集團半世紀的壯大打下紮實根基

開啓造紙基礎研究的篇章爲環保新材料發展的濫觴

永豐餘1978年開發成功的「銅版紙中性塗料上膠系統」,尤具深意。在此前,永豐餘生產用於文化印刷品的銅版紙的塗料配方全都仰賴進口,成本高昂。在何壽川帶領下,開發出用花東大理石碎屑、研磨成純白的碳酸鈣爲原料,成本大爲降低,且紙面不會酸化、變黃;得「百年用紙」的美譽。對我國造紙產業、以及上一世紀80、90年代國內文化印刷事業做出長足貢獻的同時,更對日後永豐餘技術紮根、新材料的研發打下根基。

何壽川以塗料配方技術爲起始,於1979年創建永豐餘造紙研究所,首開我國造紙工藝的基礎研究,持續不斷開發多種功能性用紙。2008年因手機APP的廣泛應用、印刷紙張迅速沒落之際,當年生產銅版紙盛極一時的久堂廠,可在深厚塗料研發技術下成功開發出各類型功能性「格拉辛紙」,廣泛用於標籤底紙、醫藥用紙、紡織染整、室內建材、光電及碳纖產業用紙等。目前爲亞洲最大「格拉辛紙」供應廠。尤其是標籤底紙,全球最大服裝商標、無限射頻識別大廠Avery Dennison所需標籤底紙,永豐餘久堂廠爲其最大供應商之一。

上一世紀90年代環保議題受到全球重視之際,永豐餘早在80年代於臺灣本島、90年代於對岸造林面積逾3萬公頃、植樹4千多萬株,因林木吸收二氧化碳,成爲現今珍貴企業資產「碳匯」,可創造高昂的「碳權」交易價值。

後因農業廢棄物燃燒衍生霾害,何壽川又帶領團隊開發出「Npulp」秸稈生物漿;做爲造紙原料,爲循環經濟再添篇章。並因此獲得2004年美國愛迪生髮明獎等七個國際獎項。

被同仁稱爲「造紙百科全書」的何壽川,直到延攬3M產品開發、亞太事業部大將黃鯤雄,出任華紙董事長與集團技術長,負責整合非塑生質新材料開發、進軍國際;方纔卸下技術統領重責。

因應產業變遷,佈局機先光電產業

1992年不顧家族反對,何壽川毅然投入光電產業成立元太、我國第一家LCD面板廠,從美國費城聘請三位專家,建立自有技術。2008年投下巨資自荷蘭飛利浦手中買下E Ink,直到2009年亞馬遜推出Kindle電子書大賣,其間長達10年虧損。何壽川在銅版紙塗料技術開發過程中對印刷專業的積累,對元太電子紙E Ink技術的突破起巨大作用(位於美國波士頓E Ink實驗室成員中多系柯達、拍立得印刷技術專業,因何壽川識得其專業的價值,促成元太巨資併購,得以成功開發商用技術)。2020年在疫情帶動的On Line經濟榮景中,元太迭創新猷,推出彩色閱讀器、NB電子紙、室外大型顯示器、電子標籤等,並以打出「一人一E紙」爲市場目標;爲我國光電產業開創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