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周韻採》老熱青冷 無效改革

政府想要在1年內談出共識、把年金改革方案送進立法院,但改革委員會第一次開會就因程序問題吵不停。(圖片來源:總統府)

涉及全臺灣人民福祉的年金國是會議即將召開,開會前夕改革小組琵琶半遮面地公佈改革方案,儘管陳建仁副總統否認,仍然坐實了大家預想的「多繳、少領、晚退」三壞球暴投。

此刻民進黨政府一定覺得進退維谷,不若前陣子的同婚議題,挺同者與反同者各自動員叫陣,捍衛一己立場,現下只見反對者如影隨形的抗爭,卻沒有支持者挺身而出,以致政府必須單獨面對反對聲浪。年金改革被政府形容是世代正義的改革,林萬億政委甚至說:「不工作的人領得比工作的人還多,這公平嗎?」,那爲什麼年輕人吝於給予掌聲

社羣媒體觀測或許可看出端倪。社羣媒體中近1個月討論年金議題的民衆顯著集中於中高年齡族羣:其中以45至54歲比例最高,佔27%;其次是55至64歲,佔20%;65歲以上人口也有9%。這些人尤其是55歲以上族羣,使用社羣媒體的比例佔全體人口是最低的,卻凝聚了近三分之一(29%)的關注人數意味此議題對其利害關係相當直接。另外兩個指標也顯示中高年齡族羣是年金改革的主要對應者:每人平均討論數以65歲以上族羣最高;45至54歲人口則是討論熱度最高族羣。相對地,年輕族羣(35歲以下)則對年金議題顯得相當冷漠,不僅討論人數偏低,每人平均討論數及討論熱度皆低於全體平均值。這些數據表示,年金改革不是老年人對立年輕人的世代衝突,只有「老熱青冷現象

當我看到這數據時,頗爲驚訝,問了年輕的同仁,爲什麼他們無動於衷?他說:「未來30年還太遙遠,但眼下房子就買不起了!」何況他們還沒繳多少年金,感受不深。反之,對55歲以上的退休族而言,「少領」是馬上就要發生的切膚之痛,故反對的力道最大。這其中最尷尬的莫過於中壯世代,他們知道不進行改革,退休時勢必領不到一毛錢,卻又被迫革自己的命,「多繳、晚退」去補貼已退休族羣,仍不確定自己未來領不領得到或者領得更少,無奈與不甘之氣油然而生。無怪乎自年金改革分區會議舉辦後,改革方案逐漸被披露時,年金議題在社羣的贊成度從之前的58%直直狂落至43%。

政府採取「多繳、少領、晚退」的改革途徑無法達到世代正義,卻徒增中高世代的反彈聲浪;且此政策只有短期加壓止血的功能(改革方案僅能維持勞退基金至122年),對本質大動脈出血問題仍然無解。有學者王儷玲單驥已呼籲組成專業委員會,提高年金投資報酬率以及成立個人退休專屬帳戶(確定提撥制),徹底解決世代間交叉補貼的不正義問題。我認爲學者的建議可提供較正面的解方,舒緩中高年齡層的相對剝奪感,以利取得共識。

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