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信「年紀愈大血壓愈高」正常 82歲奶奶爆心肌梗塞

控制血壓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建議把握「722原則」,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82歲黃奶奶平常有三高問題,雖然有在診所拿慢性三高的藥物,但時常有漏吃或忘記吃藥的狀況發生,加上過去曾在Line上收到「年紀越大、血壓可以越高」的假訊息,讓她平常血壓飆破160也不以爲意,直到某次半夜起牀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及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生活,經過這次事件,黃奶奶再也不敢胡亂聽信網路謠言,也會遵從醫囑乖乖吃藥。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高血壓又稱作「隱形的殺手」,臺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正常人的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兩者皆須達標),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爲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若家中平日有量血壓的習慣,根據歐洲及美國最新的標準,居家平均血壓超過135/85毫米汞柱(歐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國)亦即爲高血壓。

陳玠宇說,臺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另外,常被民衆忽略的高血壓危機爲:白袍性高血壓及隱匿性高血壓。民衆往往以爲至醫院量測到高血壓即爲白袍性高血壓,卻忽略了潛藏的動脈硬化危機,根據統計其心血管風險會增加約2至4成;隱匿性高血壓則爲醫院量測血壓正常,但居家血壓卻偏高,其心血管風險更甚,增加約2倍。

依據過往文獻統計,控制好高血壓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減少2成,腦中風風險減少4成,心臟衰竭風險減少5成,因此,控制好血壓成爲當今刻不容緩的議題。在血壓控制標準的次級預防方面,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羣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級預防或近期發生中風病患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之病患則維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陳玠宇表示,有些人不免會擔心在年紀較大的老人家是否血壓控制亦須如此嚴格,根據近期跨國多中心研究針對60-80歲華裔族羣,若血壓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