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人民音樂家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數風流人物

在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豐富的展覽與活動,讓這些承載着歷史與文化場館再次成爲人氣打卡地。位於廣州番禺博物館的星海生平展廳,近日也迎來了更多觀衆。人們前來瞻仰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奮鬥生平,感悟革命精神

冼星海,中國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中共黨員。他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7歲時,冼星海與母親僑居馬來亞謀生,在新加坡上學期間參加學校管絃樂隊的活動。1918年,他回國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1926年後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冼星海像 新華社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託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他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

1935年回國後,冼星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羣衆歌曲,併爲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他還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二隊。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5月,冼星海受黨中央派遣,去蘇聯爲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後因戰爭、交通阻隔而羈留不歸。其間,他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絃樂組曲《滿江紅》,管絃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35篇。

因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2009年,冼星海當選“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黃河聲聲憶英烈,星海精神代代傳。如今在廣州,這座城市和市民正在用多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傳承星海精神。

在珠江環繞的二沙島上,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樂廳,無數次奏起悠揚的音樂,讓這裡成爲城市的文藝地標;1985年,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爲星海音樂學院,培養了一代代傳遞着“星海精神”的藝術專門人才;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誕辰100週年之時,番禺博物館開設了專門的展廳,弘揚冼星海的革命精神和非凡樂章……

“冼星海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國家和民族,他的家國情懷令人動容。”番禺博物館副研究員肖華說,博物館通過開設專門展廳、舉辦“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故事會巡演等多種形式,希望讓更多的人瞭解冼星海的生平事蹟,讓“堅韌不拔、志存高遠、求真務實、愛國奉獻”的“星海精神”薪火相傳

(新華社廣州5月23日電 記者鄧瑞璇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