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工作就憂鬱?上班族養成2件事不悶出病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有許多人工作心情影響。(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臺灣防疫上表現亮眼,但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臺灣超過五成民衆生活因爲疫情受影響,近五分之一(17.8%)的民衆工作也隨之受到影響,包括在家或分流上班、無薪假、失業、轉職等。

另根據勞動部數據顯示,三月國人失業率上升至3.76%,高達44.5萬人失去原有工作,有26.1萬人每週工作低於35小時,放無薪假者也攀升至1.4萬人,多數員工面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不安與焦慮。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The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四月發表的《新冠肺炎對心理健康和物質使用的影響》調查指出,失業及缺乏收入保障者與憂鬱、焦慮、物質使用提高的機率高度關聯,且隨着失業率上升及經濟衰退,自殺人數可能會上升。

該調查指出,超過一半(54%)的受訪者(失去收入或缺乏收入保障者)表示,因疫情的壓力而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近一步分析收入狀況,發現對低收入者的影響最明顯,且自覺因疫情對生活造成的影響程度越高,對心理健康帶來的負向影響越大;研究顯示,在充滿不確定性和恐懼的時期人羣中會引起普遍的壓力,並可能導致新的心理健康和藥物濫用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防疫,上班族也別忘了防「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保持社交距離身體的距離、不是心理的距離,透過社交或通訊軟體親友保持聯絡問候,降低孤獨感。

此外,界定工作與生活的時間,工作之餘,保持休閒活動,像是到公園散步、慢跑、遛狗等,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與紓壓習慣;若是工作減量者或是失業,心境上,休養生息短暫休息,爲走更長遠的路,也趁這段時間運用線上資源,學習有興趣技能,像是影像剪輯、烹飪、藝術創作等,從事興趣的同時學習新技能,能幫助自己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