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名「中正」是否要改?柯志恩:教育部依法辦理個頭!

圖爲國立中正大學校徽。(擷取自官網)

立院三讀通過促轉條例,由於條文規定「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或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教育部長潘文忠6日被問到,有關校名爲「中正」是否必須改名?潘文忠表示將與地方政府研處,「依條例做後續執行」。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6日指出,如果潘部長真的要在教育場域進行翻天覆地的改名運動,那她要說:「以政治干擾教育,尤其以去除威權爲名,強行剝奪人民的情感與記憶,實在是極爲可笑與幼稚!教育部依法辦理個頭呀!」

柯志恩提到,她的父親曾在屏東縣立中正國中做了快5年的校長,不僅以校爲家,且將所有心力用於辦學,由於績效良好,獲得許多鄉親的肯定,至今遇到很多校友,都會告訴我他們十分懷念父親治校的嚴謹與認真,「當時我念國小,常到學校找爸爸,至今他在校園走動以及和師生互動的景象歷歷在目。」

她表示,孩提在校的美好記憶,已化爲多數人的人生珍藏,許多人對母校都有難以抹去的情感,不管母校的名字是否與威權或統治者有無關聯,校名就是校名而已,學生或校友談到「中正」國中或國小,不過是當年的記憶,誰在乎是否與威權有關。

柯志恩認爲,統治者的功過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探究,但臺灣民主化的軌跡走到今天,民主價值早已普及大衆、深入人心,誰會因有「中正」之名,就認爲是代表威權的圖騰或象徵?而未經師生及校友同意就強迫改名,難道不是另一種新威權的復辟?

她指出,更重要的是,學校改名要付出多少龐大的有形與無形的成本?過去光是中華郵政一個公司改名再複名,就花了2千多萬元的代價,今若所有「中正」校名皆要改名,則除了一所中正大學、三所中正高中和中正高工,各縣市包括離島以「中正」或「介壽」爲名學校大約30多所,未來全面性的進行改名,包括校徽、文書、學籍、地址、地圖、站牌、締結姊妹校等,可能花費納稅人的數億經費,尚不包含大費周章改名的時間成本,以及對人民情感的傷害。

她質疑,校名「中正」有罪嗎?若再加上全國以「中正」命名的道路、公園、建築、橋樑、區裡也都要一一改名,又聞十元硬幣也要去除,則身分證、戶籍、公司行號、所有地址地圖的變更,大概要耗費幾億成本吧?「這恐怕是其他各國未曾發生過的瘋狂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