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前」數據纔是給人民看的 專家分析採檢、發病、校正意義

校正迴歸前的「通報日」數據,纔是民衆關心的,民衆看這個數據圖沒有錯。(圖/翻攝自關鍵時刻YouTube)

記者林彥臣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連續4天將確診數據「校正迴歸」,在網路上引發正反兩派的激烈討論。對此臺大公學院教授陳秀熙新聞節目「關鍵時刻」上指出,校正迴歸前的數據,的確纔是給人民看的,其他採檢日、發病日,與校正後的數據都各自有不同的意義

▲「通報日」數據呈現的是一個國家區域疾病嚴重程度的負擔。(圖/翻攝自關鍵時刻YouTube)

陳秀熙指出,依照「通報日」呈現的「校正迴歸」前數據,的確是民衆最關心的,這個在國際間呈現的意義,一個國家疾病嚴正程度的負擔,人民關心這個數據是對的,因爲這個數據不是用來呈現疫情的,採檢日跟發病日數據纔是呈現疫情。

陳秀熙接着分析,採檢日的數據趨勢與發病日的形狀,其實不太一樣,採檢日代表的是「隱性感染」,因爲英國病毒株「隱性感染」的情況最多,沒有采檢怎麼會知道這些人有沒有感染,所以兩個數據必須混和解讀,產生「校正迴歸」的數據圖。

▲將採檢日、發病日數據校正迴歸之後,呈現的纔是真實的流行曲線。(圖/翻攝自關鍵時刻YouTube)

陳秀熙進一步解釋,陳時中之前的立論是,如果第一波萬華羣聚感染」止血了,5月28日就有機會解封,但是之後出現了大賣場的羣聚,就是現在看到的陽性率又攀升,雖然不會像之前的第一波這麼高峰,但是總會小波的流行,造成不可能在28日解封,所以按照專家間的判斷,解封比較有可能在6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