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易引起中風 醫:是一般人的5倍

心房顫動症狀有心悸、胸悶、喘等症狀。(圖/達志示意圖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一名66歲病患平日有血壓與抽菸病史規律服用高血壓藥物以控制血壓,大抵良好在140/90mmHg以下。但某日夜晚醒來,突然身體半邊無法施力,緊急送醫後發現是右側大腦缺血性中風,到院心電圖顯示爲心房顫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廷遠指出,進一步作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房左心耳處有心房內血栓形成,此次中風疑與心房顫動與心房血栓直接相關。

林廷遠醫師進一步指出,心房顫動症狀有心悸、胸悶、喘等,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症狀,是中老年人最常出現的心律不整,在80歲以上老人的盛行率約爲10%,經常發現在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慢性肺病、甲狀腺亢進的病人身上。而該病患經過住院治療狀況穩定,開始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並規律於神經內科心臟科、復健科門診追蹤。

有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中風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其中約9成是所謂的「缺血型中風」。林廷遠表示,一旦發現心房顫動,如果合併其它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陳舊性中風,年紀大於65歲、女性病患等,就要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林廷遠提醒,過去傳統上是使用warfarin等維生素K拮抗劑來預防中風,但在使用此種藥物的同時也會提高出血風險,尤其是亞洲病人使用此類傳統抗凝血劑的出血風險又高於其它族羣,使得亞洲醫師在使用warfarin上相較於歐美國家的醫師相對保守許多。★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