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SOP處理技術 國蘭外銷獲利增13.8%

介質植株(右)根系新芽發展較裸根植株(左)優。(臺中農改場提供)

國蘭是我國外銷僅次於蝴蝶蘭文心蘭,排名第三名的蘭花,但目前以裸根植株空運方式爲主,不僅成本高昂,且蘭花落地後接力栽培死亡率高達20%以上。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蘭帶介質外銷處理技術,可讓帶介質外銷植株死亡率降至5%以下,更幫助外銷業者獲利增加13.8%。

國蘭外銷若附帶水苔泥炭土樹皮蛇木椰纖維等栽培介質,除增加運輸成本,介質材料也受限於外銷國家檢疫規範,因此目前國內8成都是採裸根空運方式輸出。外銷國家則以韓國中國大陸爲主,其中,外銷韓國者,往年都佔有7至9成的高比例

然而,國蘭裸根輸出,落地後仍需在農場接力種植半年,以利蘭花恢復生長,但接力栽培期間,往往因潛伏植株的鐮孢菌危害,造成新芽枯死或根部腐敗,死亡率高達20%以上。

臺中農改場研發「四季蘭帶椰纖介質盆花之外銷處理技術」,在現行的外銷流程架構下,建置根修剪、介質篩選、消毒等更換介質及貯運包裝等標準作業流程技術,讓國蘭可採帶介質、海運方式輸出,將接力栽培期間死亡率降低到5%以下。

臺中農改場補裡分場副研究員洪惠娟表示,國蘭裸根外銷空運約需一天,但到韓國還需三天檢疫,植株便常在這段期間耗損,而且裸根國蘭還需種植半年恢復,纔可上市;帶介質國蘭採海運,雖需1周至10天航程,但經過檢疫,便可直接進入市場,有效降低運輸成本、提升外銷品質臺灣外銷業者的獲利約可成長13.8%。

洪惠娟也說,近年韓國人工成本提高,國蘭帶介質出口有利於節省再種植所需人力成本,估算韓國貿易商每盆約可省下100韓元成本。目前國內已有4個國蘭栽培場向防檢局申請「輸韓國附帶栽培介質植物指定溫室驗證」並獲通過,每年約有2至3萬盆國蘭植株採用此技術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