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歐洲人的生活小舞臺

疫情來襲,被隔離在家的歐洲人紛紛涌向自家的陽臺,在陽臺唱歌、舉行音樂會、燒烤,甚至跑馬拉松。歐洲人對陽臺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他們喜歡在陽臺上養花種草曬太陽、吃早餐、招待客人……陽臺儼然就是他們生活的小舞臺

歐洲人在陽臺演奏。

朱麗葉的陽臺

傳統馬耳他陽臺,是歐洲現代陽臺的雛形。”德國洪堡大學文化學者斯朵克爾表示,這種陽臺爲封閉式平臺,只是從牆壁稍微延伸而出。色彩豔麗的傳統木製陽臺成爲馬耳他的一道風景

17世紀時,受巴洛克式風潮的影響,歐洲的建築物開始設置現代意義上的陽臺。當時的陽臺附有鐵製石制欄杆,成爲“看得見風景的地方”。到18世紀,陽臺成了身份象徵,上流社會人士必置陽臺,貴族更會把宮殿陽臺裝飾美輪美奐。陽臺還具有宗教意義,往往教區主教堂都有陽臺。舉行宗教儀式時,陽臺會以聖人肖像或雕像裝飾。

後來,陽臺又被賦予政治意義。像1918年,德國著名政治家李卜克內西在柏林城市宮殿的陽臺上宣佈了“自由社會主義共 和國”的成立。英國舉行盛大活動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會帶着衆多王室成員登上白金漢宮陽臺,與民衆一起觀看慶祝儀式。每當歐洲哪個城市有什麼重大利好消息,比如球隊獲得聯賽冠軍等,獲獎球隊會在市長的陪同下在市政廳的陽臺上與民衆同慶。

歐洲最受歡迎的陽臺當屬位於意大利北部“愛情之都”維羅納的朱麗葉故居的陽臺。這座故居據說曾經是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主角朱麗葉的居所。當年朱麗葉佇立在陽臺上,羅密歐就是在陽臺下面對她傾訴了自己的愛慕之情,並爬上陽臺開始了一段傾城之戀。這座陽臺現在爬滿了綠油油藤蔓,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愛侶在這裡“感受”陽臺之戀。

空中花園

如今,陽臺已走入歐洲尋常百姓家。德國租戶協會負責人羅伯茨表示,大約有2/3的歐洲人住在有陽臺的住宅中。這些陽臺小的面積不足1平方米,大的足有幾十平方米。有陽臺的住宅更受歡迎,租金也會提升不少。與亞洲人一樣,歐洲人也偏好向陽的陽臺。特別是春夏兩季,歐洲人喜歡把陽臺開闢成“空中花園”。陽臺圍欄上方放置了五顏六色的盆花。陽臺地面上則擺放各種觀賞竹、西紅柿小喬木以及纏繞植物等。

歐洲人最喜歡在陽臺上曬日光浴。文化學者斯朵克爾解釋,這是因爲歐洲尤其是中歐和北歐,太陽能資源稀少。所以一到晴天,歐洲人會馬上躺在陽臺的躺椅上,盡情地享受陽光。

爲了顯示主人的愛好,各家陽臺還會點綴具有個性特色物品;足球迷會豎起自己喜歡的球隊的隊旗及各種標識;老年人喜歡擺放一些代表幸運的小矮人雕像;熱愛和平和多元文化的人則會展示彩虹旗……

陽臺也能滿足各種興趣愛好者:天文迷可以在晚上通過支在陽臺上的望遠鏡觀察天空中的繁星文學愛好者可以在陽臺閱讀小說體育迷可以在陽臺上做瑜伽;孩子們還可以在陽臺上露營……難怪,歐洲媒體稱,歐洲人現在喜歡“在陽臺上度假”。

社交的平臺

歐洲人還常常把陽臺作爲社交的平臺。每到週末,他們會邀請幾位親朋好友,一起在陽臺上用早餐。尤其是燒烤派對,更受到歐洲人的青睞。燒烤派對一般採取“AA制”,每位參與者帶上一些燒烤的食材大家邊燒烤邊聊天,聯絡了彼此的感情。

在此次疫情中,歐洲許多國家規定,除上班、外出採購糧食、藥物及就醫等緊急情況外,所有民衆都必須待在家中。這時候,陽臺也發揮了新的作用,成了民衆的文化舞臺。在歌劇發源地意大利,在家的民衆涌向自己的陽臺,一起唱起意大利名曲等,通過音樂爲彼此打氣。在法國、瑞士、奧地利等國家,人們相約在晚上致敬白衣天使。不少民宅陽臺上同一時間傳出鼓掌聲、歡呼聲或音樂聲,或者通過接龍活動,掀起陣陣聲浪。西班牙人還在小區內開啓了居家健身模式:教練在小區大樓前,對着陽臺上的居民,和大家一起做健身操。

不過,意大利式的“陽臺合唱”活動在德國卻不怎麼吃香。有年輕人在陽臺上高歌引發一些鄰居不滿。原來,德國制定有“陽臺守則”,民衆如果在陽臺上大聲喧譁,屬於違法,特別是22時之後,更是不能大聲說話。德國的“陽臺守則”還規定,陽臺上的藤類植物不能攀到鄰居家裡;不能堆放垃圾,發出惡臭等。

歐洲人對陽臺的熱愛還體現在陽臺文學中。像法國作家帕斯卡·基尼亞爾撰寫的小說《羅馬陽臺》,以17世紀的歐洲爲背景,講述鐫版匠莫姆與一個已訂婚的女子相愛,後被情敵毀容後遠走他鄉的故事。德國也有《陽臺上的男子》《你把我忘在陽臺上》等小說。歐洲有關陽臺的電影也不少,比如西班牙1962年上映的電影《陽臺明月光》、德國2005年的《陽臺前的夏天》、法國電影海景陽臺》及英國恐怖片《陽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