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珍貴難尋 傳統藏藥「仁青常覺」炮製陷困境

本報訊

一千多年前誕生於雪域高原傳統藏藥仁青常覺」,名列大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由綠松石紅寶石黃金等160多種藥材配置而成,對消化肝膽系統疾病有顯著療效。現如今,由於珍貴藥材越來越難尋覓,加上製作工藝複雜,這味「藏藥之光」的炮製面臨困境

青海省醫院院長昂青才旦介紹說,今年醫院將配製200公斤「仁青常覺」,雖然數量不大,卻耗資高達200萬元人民幣,還要爲集全160多種藥材前往印度尼泊爾雲南西藏等地而耗費1年多時間人力。在配製過程運用的「佐太加工工藝需要30個人不間斷地加工兩個月完成。

塔爾寺藏醫院的情況更爲窘迫。醫師旦切關卻說,爲了配製「仁青常覺」,醫院已經準備了3年,至今仍未蒐集到全部藥材。

「藏藥材生長環境非常脆弱,一些植物需要生長十多年才能入藥,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就難覓蹤影了。」青海省藏醫院製劑科主任多傑才讓說,配置藏藥的植物藥材絕大部分來自於高海拔野生環境,難以人工培植。

醫院每年都組織專人西寧市附近的大阪山、拉脊山等地採集藥材,「這些年在採集中發現,野生資源越來越少。」過去常見的藏藥藥材「索羅尕波」、「俄本翁保」、紅蓮等藥材現在幾乎絕跡了。

與此同時,「由於藏藥藥材對生長環境的要求苛刻,人工培育出的即使外觀上沒有區別,但成分卻不同於野生。」昂青才旦說。(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