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級人物》把兩度骨折當老師 骨科名醫遊敬倫悟出極簡養生法

自己也曾不小心兩度骨折,這些經驗骨科名醫遊敬倫行醫過程中,格外能夠體會病人的感覺,他也分享骨科醫師的保健之道,像是透過每天練氣功來保養身體。(圖/樑惠明攝)

站着、坐着、躺着,哪一個最傷身?許多人第一時間會選擇「坐着」,知道久坐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很大。不過對骨科名醫遊敬倫醫師來說,不管是甚麼樣的姿勢,「長時間固定不變」纔是最傷身的。在超過30年忙碌的醫師生涯中,遊敬倫也曾兩度骨折,如果長時間看診打電腦又久坐,他也會手痛腰痠。但遊醫師認爲,身體有自然老化的機制,所以養生不是追求毫無病痛,而是懂得與身體的和平相處之道,才能延長身體機能的使用年限,並且生活愉快。他每天都有固定的養生模式,值得參考。

●童年過敏體質 靠着練氣功翻轉體適能

遊敬倫醫師從小就喜歡畫畫勞作,最愛拿着小刀雕刻,或是撿回一些木頭、保麗龍線軸等等,自己打造當時最流行的「雷鳥機隊」。這個喜歡動手做的個性,也是他成爲外科醫師的根源。

只是這位聰明的小孩有鼻子過敏的毛病,小學六年級時,有長輩開始帶着他練氣功。遊敬倫發現,練了一陣子氣功後,他的過敏症狀明顯改善

從此之後,遊敬倫就對氣功以及人體經絡大感興趣。大學考上臺北醫學大學後,社團參加了中醫社,畢業後還到中國大陸南京中醫藥大學修習中醫博士學位,鑽研經絡理論與鍼灸

(圖/新自然主義提供)

●兩度骨折 他自嘲:受傷就是骨科醫師的人體實驗室

中醫經絡與西醫病理的綜合學識,讓遊敬倫在爲病人看診時,觀點更爲全面。不過他笑說,自己的兩度骨折,更是最好的「老師」。

遊敬倫說,大概二十多年前,有一次他從一個看似不高的地方跳下,卻不偏不倚踩到小石頭,立刻「翻腳刀」腳踝骨折;還有一次抱着女兒溪畔玩耍,也是一個踩空,爲了保護女兒,又傷了腿骨

「可是這是很好的經驗,」遊醫師笑着說,「受傷後,我更會知道骨折要怎麼樣比較快好、石膏拆下來會怎麼樣、教病人做的事對不對,」他希望處理自己傷口時要做到「好得快、復原好、不留後遺症」。他還利用學到的經絡與鍼灸知識,爲自己扎針來驗證效能,把受傷當成人體實驗室,切身感受治療與病痛的實際關聯。

遊敬倫在自己的受傷經驗中確認,在身體結構裡,「很多毛病是自己好的。」這個意思是說,醫藥介入當然可以減緩病痛,但是介入到極限後,必須要靠自體的修復能力,外力內應兩大力量必須並存,纔會有好的健康狀態

●骨科醫師養生:維持筋骨肌力彈性 運動隨時可做

遊醫師強調,保持身體肌肉、筋骨與關節的活力,是提升人體機能與免疫力的重要關鍵,持之以恆的運動絕對不可缺少。而長年看診的經驗,遊敬倫知道,許多人即使聽了醫師開的運動處方,也是左耳右耳出,真正能做好做滿的人實在不多。他歸納出幾個簡單的小動作,每次做十下,每個動作停留十秒,早上起牀前、晚上睡前、三餐飯後都可以利用畸零時間操作。

▲起牀前+睡前:橋式+翹腳屈膝

遊醫師說,睡覺時經過長時間躺臥,他在每天起牀前,一定會先在牀上做伸展,橋式和翹腳屈膝兩種動作,能放鬆脊椎髖關節有助身體柔軟,回覆彈性。

橋式。(圖/新自然主義出版提供)

翹腳屈膝。(圖/新自然主義出版提供)

▲平常時間:伸腿伸踝蝴蝶展翅

平日久坐時,也有機會可以利用伸展。遊醫師推薦的基本功是伸腿伸踝操,坐在椅上擡腳至水平,再將腳踝上勾,腳趾尖朝身體伸展。也可以坐在平坦地上握住雙腳,再儘量讓膝蓋接觸地面,像蝴蝶拍翅般上下襬動,建議量力而爲循序漸進;或是坐在椅子上,像翹二郎腿般,兩腳交互做伸展訓練也可以。

基本功-伸腳伸踝。(圖/新自然主義出版提供)

蝴蝶展翅。(圖/新自然主義出版提供)

▲鍛鍊核心側棒

年過中年,腰圍控制很重要。遊醫師推薦蜷腹和側棒式,對於強化核心肌羣並且伸展周邊筋骨,有雙重助益

側棒式。(圖/新自然主義出版提供)

遊敬倫醫師強調,這些動作都很簡單,也是他常開給病人的運動處方,都能有效伸展筋骨。他建議,在進行運動處方療養期間,每天做四次運動,讓活化筋絡的效果得以延續。除此之外,搭配自己喜歡的有氧運動,不管是跑步、走路還是打球,養成好的運動習慣,絕對是健康要件

●極簡養生法就是:健康吃、健康睡、腿要強、腰要軟、肩要鬆、氣要足

遊醫師分享他的座右銘就是「把希望變成事實」,說的不但是他的生活態度,也是養生理念。他說,即使童年有過敏體質,但是透過持續且不間斷的運動習慣,仍舊能把身體調理到「和平相處」的狀態。

多年來,除了定時並確實做好伸展之外,遊醫師每天早上六點多醒來下牀,會在漱洗後先喝一杯300cc溫水,接着就練氣功,把身體的氣血打順,然後才吃早餐,會有蛋及一小碗蒸過的燕麥片加上蘋果。他特別補充,除了氣功之外,太極拳八段錦瑜珈還有彼拉提斯,他也會視情況輪流做。

「健康吃、健康睡、腿要強、腰要軟、肩要鬆、氣要足」就是他的極簡養生之道,真的不需要花大錢就能買到身心健康。掌握重點就是: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