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聽故事、說阿美語 河邊教室好美麗

都市回到原鄉巴奈除了用全母語交談讓孩子習慣聽習慣說,更用傳統阿美老人家生活方式,教導孩子去認識文化,學習母語,與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能學會任何可以照顧自己生活的能力。(季志翔攝)

QRcode

初夏的陽光靜靜灑在花東縱谷大地,蜿蜒的秀姑巒溪海岸山脈孕育着原住民族的生命力,在花蓮南邊的玉里,193縣道旁的春日部落風景秀麗,一陣陣用阿美族語吟唱出來的歌謠傳出;有着尖尖屋頂平房裡面,幾個學齡前的兒童,正跟着老師牙牙學習母語,這是全臺灣第一個純阿美語幼兒部落河邊教室

部落河邊教室的老師叫巴奈,一位在都市長大的原住民,從小因爲父親工作的關係到處搬家;小時候,族語對她來說只是老一輩才說的古老語言,巴奈也只有在寒暑假回花蓮阿公阿媽家,才學到粗淺的單字,直到長大在原住民重點專科學校讀書後,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和她膚色相近、語言相似的同胞,才發現自己與漢人從語言、服裝到文化都不一樣,但更讓她感到遺憾的是身爲護理師,卻無法病榻上的阿公用族語溝通。

巴奈分析她的名字,就是稻穗意思,在阿美族命名意涵中,成熟的稻穗是向下彎腰,代表謙虛,也因爲稻穗多籽,所以是非常有生命力、有財富的象徵,她從中發現阿美族的文化是如此美麗,也因爲認識自己,從名字開啓了對文化認同的這一條路。

巴奈的孩子在體制內學校學了很多年的母語仍無法以完整句子對話,於是巴奈報名臺師大的母語班,去年在影像藝術工作者馬耀比吼邀約下,回到花蓮擔任全阿美族語的幼教老師,和孩子一起學習母語。

東華大學族羣文化學者、阿美族祭師巴奈母路對阿美族語有着深刻的形容,「語言是靈魂的象徵,如果不說母語,人的軀殼跟靈魂是脫開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用靈魂的覺悟去活在世界上,世界是不對的,你也會變成不對的人。」

巴奈表示,他很幸運有機緣,可以碰觸到族羣角色的自我認同,很多原住民沒有這樣的環境機會認識自己,因爲他們只認識阿美族三個字,而且只是課本里的阿美族,不是從生活體驗長者故事中瞭解。現在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未來還會有專屬的部落教室,用學習來的母語當鑰匙,開啓族羣文化的認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