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動線上應用 半導體之父施敏研發「浮閘記憶體」再引起全球矚目

交通大學教授施敏。(圖/翻攝交大官網)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2020年全球飽受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人們生活型態大改變,在家工作遠距教學、線上學習與會議全世界盛行,而這些發揮作用電子產品,都需用到「浮閘記憶體」。此記憶體技術歸功世界級大師、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施敏所發現的「浮閘記憶體效應」。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近期罕見以大篇幅首度介紹這技術對全球產業貢獻,致使施敏大師再引起矚目。

交大指出,1963年施敏進入知名研發重鎮貝爾實驗室工作,他與韓裔同事姜大元於1967年共同發現非揮發性的「浮閘記憶體效應」。從這個發現的基本概念,衍生出多種記憶體,其中「快閃記憶體」爲目前所有電子科技產品的核心元件

交大說明,日前電子元件學會新聞報以「微電子技術的精髓:從浮閘和電荷缺陷概念到兆位元快閃記憶體」爲題,大篇幅以圖文並茂闡述施敏與姜大元的重要技術發現,指出五十多年來,「浮閘記憶體」經歷多次的架構更改,同時也從小量產品發展到大規模生產,透過衆多電子科技產品,進入全球大衆市場影響人類生活深遠。

交大表示,疫情加速全球企業數位轉型,迎接5G時代來臨,半導體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數位電視、數位相機到車用定位系統等電子產品之後,進而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機器人、自駕車及固態硬碟順勢崛起,被視爲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

而此次革命最重要之驅動力就是「浮閘記憶體」。預期對這具備非揮發性、體積小低耗電、讀寫快速等特性的「浮閘記憶體」需求將更增多,並從平面(2D)走向堆疊立體化(3D),「浮閘記憶體」不僅影響人們的過去、現在,對未來的影響可望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