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啓銘/臺積電只能自謀出路嗎?

▲筆者認爲就半導體而論,目前臺灣出口集中在IC,佔總出口達29%;其中出口至大陸佔了32%、香港26%,合計高達58%,不可謂不偏高。(圖/記者周康玉攝)

尹啓銘/前經濟部長、中華大學講座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將大陸華爲公司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後,臺積電因來自華爲旗下海思設計公司的業務佔了營收11%,引起各界關切。嗣後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臺積電沒在怕,臺積電高層也宣稱絕對沒有美國官員來臺調查出貨華爲的情事,其信心來自公司內部建有一套出口管制的系統,依據評估以及國外法律事務所的意見,若不計入使用美商的設備,其出口給華爲的產品源自美國的技術含量未超過25%,可以避開管制。

但沒過幾天,媒體忽然報導臺積電高層將前往美國考察投資環境並評估在美國投資可行性,同時經濟部長也表示臺積電因應美中貿易摩擦所做的應變應是可以理解的,吐露出臺積電本想默默低調避過美中貿易摩擦的浪濤已是不可能,在川普欲去華爲而後快、視國際規範如無物以及臺積電目標太過明顯之下,美國那隻令人厭惡但又恐懼的黑手的陰影已經逐漸籠罩臺積電。

自美中貿易摩擦開啓之後,蔡政府只採取過兩項策略措施,一是不管對臺灣整體產業有利或不利,完全配合美國政府對大陸所執行的政策和行動,任美國予取予求,卻得不到美國在經濟上相對善意回報;另一則是催促臺商回臺投資,拚命灌水臺商回臺的數字。

孫子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凡事必須未雨綢繆,才能將事件發生後的損害減至最低。美中貿易戰延燒至今已近一年半時間,搞得全世界經濟動盪不安,各國際智庫對經濟成長的預測不斷調降,全球現矚目的焦點是美中貿易談判是否可順利達成、會否讓衰退中的經濟景氣雪上加霜。

如果貿易談判破裂,美國對大陸最後3250億美元包括手機和筆電等3800項貨品課徵25%關稅,受傷最重的將是臺灣,因爲大陸前20大出口企業臺商佔了15家,是大陸出口主力,同時對大陸和香港出口佔臺灣總出口近40%。此外,進一步美中貿易戰對全世界的影響則是需求漸少、股市下挫,掀起的將不僅是金融海嘯而是重現2008年經濟風暴。對臺灣而言,危機是多重的,且比絕大多數國家來得重,必須及早因應。

反觀蔡政府對臺灣面臨的危機則是一副賭噩運不會發生、坐以待斃的態度。對外方面,協助臺商將過度集中大陸的生產據點及相關供應鏈分散至海外,包括東南亞和美國等地,是當務之急,也是健全臺灣長期發展的重要措施。尤其去年蔡政府高舉新南向政策的大纛,投下大筆資金,本是結合民間力量,尋找適合國家適當地點,建構臺商新的海外生產基地,發揮經濟和外交雙重效果的最好機會。可是龐大預算幾乎全花作秀和放煙火的活動,一事無成。

再就半導體而論,目前臺灣出口集中在IC,佔總出口達29%;其中出口至大陸佔了32%、香港26%,合計高達58%,不可謂不偏高。臺積電若基於全球佈局之考量而打算赴美考察,不管是否爲了因應中美貿易戰,均是一正確之策略,政府應予以支持,甚至如公司打算在美投資,政府亦應積極協助爭取當地政府最優惠政策待遇,而不是僅僅一句「可以理解」就了事。

最近據業界傳出,韓國某大企業集團就派了近200人的團隊在美國首府華盛頓蒐集情報、進行遊說、影響美國政府相關決策。此次臺積電之所以被美國政府盯上,據說和該集團將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的焦點,成功地從該公司的主力產品記憶體轉移到邏輯電路晶圓代工有關。臺灣企業規模無法和韓國大財團相比,更需要政府的協助。但和韓國積極因應美中貿易戰的態度相比,蔡政府完全是事不關己的無有作爲,放任企業自謀生路,這像個執政的政府嗎?

熱門點閱》►北京發表經貿白皮書 究竟是誰出爾反爾►政府不應再依賴臺商迴流►按贊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爲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中國時報》,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