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眼鏡股後發威 搶攻Nike錯過的商機

隱形眼鏡專業代工廠望隼,採取中國自建廠房、運動眼鏡帶路美國的差異化策略,以超過52%的營收年複合成長率之姿,一上市就登上隱形眼鏡股後。(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望隼科技專攻軟性隱形眼鏡代工,在國際4大品牌把持全球九成的市場下,隱形眼鏡小廠競爭本就激烈;望隼董事長黃修權的突圍策略是:「沒人要去中國設廠,我敢去;全世界幾乎都無法進入的美國,是我們的新大陸。」

闖美國 瞄準運動日拋市場

黃修權與望隼總經理石安曾是羣創的同事;黃修權擔任過鴻海副總經理以及羣創副董事長,石安則曾是羣創研發總處處長。2011年,眼見臺灣面板業陷入中國的紅海競爭,石安興起創業的念頭,他選擇光電與生醫交集的隱形眼鏡,獲得黃修權的支持。

「我問石安憑什麼?他說,隱形眼鏡的光、機、電、材料、模具、表面處理、自動化,除了材料我們不懂,其他都懂。我聽了有道理,就支持他。」黃修權笑說,那個時候精華EPS(每股稅後純益)動輒30元,也給了他們動力。「沒想到辛苦6年,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覺!」2012年望隼成立,但是直到2018年纔開始獲利。

石安也笑道,「我選擇隱形眼鏡創業,第一是覺得門檻比較高,後來發現真的很高;第二是資金不用很多,後來發現其實需要很多錢。」當初第一筆1.8億元的資金,長華電材出資48%支持,目前持股雖降至14.09%,依然是第一大股東。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這十年來,舉凡現在市場流行的濾藍光鏡片、美瞳片、矽水膠鏡片等,望隼都建立了自己的技術與製造能力,現階段也如多數同業,以中國及日本市場外銷比重較高。EPS在2018年轉正之後,伴隨營收年複合成長率52%的速度,一路增至2023年的10.77元;今年3月上市掛牌就直衝隱形眼鏡股後,甫公佈的今年前四月營收,也繼續以52.79%高速成長。

但未來如何差異化競爭纔是重點。「我跟郭董做了19年,看到鴻海從16億元做到幾兆元營收,爲何成功?結論就是:看到機會,然後把拿到機會的條件建立起來。」

第一個要建立條件的是美國市場;美國是國際四大品牌的地盤,但是黃修權發現看不到大廠的新產品,認爲機會來了。「隱形眼鏡現在有兩大類,一個是矯正,一個是美瞳;但中間還有一個類別,叫做波長管理。」例如濾藍光、運動型鏡片;「高爾夫球往遠方移動,棒球是朝你靠近,濾波的管理是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