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大沖擊!高儲蓄型壽險明年將絕跡 民衆難藉保單理財 

記者戴瑞瑤臺北報導

許多民衆會買保險做理財儲蓄,導致國人花很多錢在買儲蓄型保單,保障卻很少。金管會今天(22日)召集22家壽險公司董事長開會,會中宣佈,將研議訂定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並且拉高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對消費者來說,未來民衆恐買不到高儲蓄型壽險,買到的保單中壽險保障較高、儲蓄比重將下降,但好處是保戶能用較少保費買到高保障,迴歸保險「保障」的本質業者今年下半年就要開始調整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圖/記者湯興漢攝)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今天特別召集22家壽險公司董事長開會,會中表示,將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並提升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確保保險業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換言之,民衆未來買到的儲蓄險或利變型壽險等,死亡保障將拉高,但生存金將減少。

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明,目前有訂定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也就是死亡給付除以保單帳戶價值,15歲到40歲爲130%、41歲到70歲要115%、71歲以上要101%。未來,這門檻比率將提高,換言之,民衆未來買到的投資型保單壽險比重將更高。

另外,保險局也要新增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未來民衆買生死合險,死亡給付除以保單帳戶價值必須依照一定的比率,如果未來壽險公司設計商品沒有依照此比率,就不能對外販售

保險局壽險監理組組長火炎指出,這項調整後,未來銷售的保單生存金將降低,把死亡保障提高,對民衆來講,如果保戶想買保障,可以用低保費買到相對高保障。

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強調,單純儲蓄不是保險的本意,提高死亡保障,纔會符合保險本身的商品性,避免過於理財性質,纔是保險真正價值。保險公司似乎也要思考這問題,提高商品裡的保障額度,兼顧理財是附屬價值,並不是主要價值。

門檻標準出爐後,最受衝擊的,將會是儲蓄險跟利變型壽險。蔡火炎表示利變型壽險目前公司商品設計上,生存還本會導致儲蓄較高,未來藉由門檻比率做限制後,保障比率將會拉高。而利變年金險,雖然沒有壽險保障,但因爲年金險歸類高齡化商品,不是人壽保險,沒有在門檻限制範圍裡。

施瓊華也表示,目前市場上其實較少有所謂的「純儲蓄型的保單」,大多是結合壽險保障的儲蓄型保單。

但若保障已經足夠,只是想用保險理財的民衆該怎麼辦?施瓊華表示,保障成分拉高,不代表沒有累積現金價值功能,回到保險主要核心價值,儲蓄佔比較低,但某種程度還是會達到儲蓄功能,因爲保險是長期的,長期來說還是會達到累積的功能。

蔡火炎也表示,保單目的主要應該是保障,儲蓄只是附屬功能,民衆要理財的話,應該可以考慮其他商品,不一定要買保險。

記者詢問,這項大變革提出來,在場所有壽險公司的董事長都沒有意見?施瓊華表示:「還好欸!大家都沒有意見,業者也認爲這是應該要調整的方向。」

保險局會不會擔心將出現保費懸崖?蔡火炎表示,之前建立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讓投資型人壽保險有淨危險保額,跟其他金融商品有區隔,才訂定出門檻比率,後來投資型商品還是蓬勃發展,不擔心會出現保費懸崖的情況

保險局表示,目前會依照各家壽險公司的主力商品做試算,然後訂出門檻,會循序漸進實施,而業者從今年下半年就要開始做商品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