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3成民衆還沒打新冠疫苗!擔心過敏暈針 醫師這樣說

醫師建議打完疫苗後應觀察15分鐘以上,高危險羣須觀察30分鐘至1小時。圖爲接種示意圖。(達志影像)

國內新冠疫苗人口涵蓋率逾6成5,換言之仍有逾3成的民衆未接種第1劑,可能是擔心接種後發生不適而卻步。疾病管制署今天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牀處置研討會」,針對接種後可能出現的暈針、過敏反應,由心臟科醫師解析,並提醒民衆勿因噎廢食,應積極接種新冠疫苗。

目前國內新冠疫苗第1劑以BNT爲主。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李必昌分享美國2020年12月開始接種BNT疫苗,12月14日至23日共施打190萬劑,共21人發生過敏反應,發生率大約百萬分之11,20多歲至60多歲皆有,平均在接種後13分鐘發生,86%的病人發生在30分鐘內,全數病人經過治療後皆已恢復。

疾病管制署今天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牀處置研討會」,由心臟科醫師解析接種後可能出現的暈針、過敏反應。(圖取自疾病管制署)

接種後過敏反應以皮膚症狀爲主,包含紅疹、蕁麻疹、腫、熱、癢等,另外呼吸道方面包括咳嗽、哮鳴、喘鳴、呼吸困難、胸痛、胸悶、喉嚨緊縮、吞嚥困難、鼻塞;腸胃道部分,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心臟血管方面像是頭暈、頭重腳輕、蒼白、暈厥、休克;神經學方面,病患會覺得憂鬱、焦慮、自覺快要死掉;也有部份患者出現尿失禁、子宮攣縮。

李必昌指出,嚴重過敏反應在任何疫苗都可能出現,但發生率極低,特別是新冠疫苗接種點的醫護人員,都需要了解可能出現的症狀或如何處置。他建議打完疫苗後應觀察15分鐘以上,高危險羣須觀察30分鐘至1小時;如果民衆曾發生接種後過敏反應,應先向過敏科醫師諮詢檢查後再打疫苗。

而國內新冠疫苗開打以來也陸續傳出暈針的個案。李必昌說明,暈針在醫學上稱爲「迷走神經反應」,各年齡層都有可能,但以年輕族羣較多,可能在打針前、打針當下或是打針後5分鐘內發生,從發生時間來看,和嚴重過敏反應有所區別。

李必昌提醒,迷走神經反應主要是疫苗注射的疼痛、緊張情緒、脫水、久站導致靜脈迴流減少、頸動脈竇較敏感等因素,導致副交感神經抑制心臟跳動、交感神經讓血管放鬆,使血壓降低。他強調,暈針其實並不嚴重,但需要注意的是昏倒時可能撞擊到頭部或發生其他意外,他也呼籲民衆不需要因此阻礙疫苗接種。

如何預防暈針?李必昌提醒,流汗會導致身體輕微脫水,因此接種場所應該保持通風、不燥熱,以免加重暈針;如果在注射前已經發生頭暈,可以安排躺下來注射。接種前可以先深呼吸,保持心情放鬆,設法轉移注意力,不可空腹,前一日請勿飲酒、熬夜、過度疲勞,儘量有人陪同或搭車,不要自行走路、騎車或開車前往接種。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喝酒過量,有礙健康!

★中時新聞網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