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抑鬱年輕化,家庭教育很重要
近期,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應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爲了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相關教授建議,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鍛鍊他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引導孩子走出家門,認識社會。還要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讓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切替他安排好。
抑鬱症是躁狂抑鬱症的一種發作形式,輕者精神恍惚、易發脾氣、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失去興趣,對生活失去信心;重者討厭人羣、煩倦生活甚至有輕生的傾向。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世界範圍內預計有超過3億人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另據估算,目前,中國泛抑鬱人數已有幾千萬,但其中只有10%左右的患者接受過正規治療。隨着患者的不斷增加,抑鬱症不但可能成爲社會的負擔,帶來難以確定的風險和隱患,一定程度上也會加重醫療的負擔。
對抑鬱症的認知,需要時間和過程。隨着抑鬱症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揭開,之前很多認知上的不足,逐漸顯露出來。比如,醫學界曾認爲兒童、青少年不會發生抑鬱症,抑鬱症只是成人的專利。再如,由於對抑鬱的認定標準把握不準,導致相關機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存在一些誤區,未能對疾病進行及時有效、科學的干預。至於抑鬱跟教育之間的關係,包括“預防抑鬱要從娃娃”抓起,都沒有較爲清晰的認識與界定,更未能轉化成一致性行動。
抑鬱作爲一種心理性障礙疾病,與個體對壓力的承受能力變差、應對壓力的技巧不夠等有關。而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心理髮育的關鍵時期,相比成人而言,青少年罹患抑鬱症後的症狀、風險等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雖然出現相關症狀並非等於患上了抑鬱症,但外部應急性壓力帶來的抑鬱情緒,若長期未能得到釋放就有患病的風險。從一些調查樣本來看,國內抑鬱症患者羣體呈現低齡化的傾向一個很關健的因素在於,大多數家庭教育未能給予青少年足夠的獨立成長空間,使得他們在自我選擇與家長決定之間發生衝突時,極易出現較大的情緒變化和波動,這種衝突若未能被及時化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情緒上的病症。
同時,如果孩子長期無法自主決定,獨立想法受到家長過度的干涉,還容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進而選擇極端的方式來抵制家長和學校,讓長期積壓的情緒在某一瞬間失控。假若,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教育的方式也是引導、協商和互議式,孩子的情緒就會更積極樂觀,心理健康的指數也可能更高,抑鬱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教育方式的好壞,與被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正如專家所建議的,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獨立自主成長的機會,而要引導孩子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規劃人生理想、管理掌控時間,讓他們多一些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慢慢成長。
探索抑鬱症防治是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科學預防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和體系,從家庭教育入手去優化教育方式,從細節入手呵護孩子成長,“以防爲主”的體系建設纔會更加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