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共同修復經典老片能實現嗎

發現B站有網友自發修復老影像片段時,上海電影技術數字修復部門主管胡勍勍的第一反應是震驚,“怎麼有人願意幹這個?”他翻了翻那些AI修復、上色的影像,評價道:“顏色醬油湯一樣,一點都不透,按照我們的標準,這些都得打回去重做。”

挑剔歸挑剔,但看到有人自發去做,他感到欣喜。隨着上海“週週有影展”項目的啓動,修復版老電影有了更多放映的機會,也帶動更多欣賞修復版經典影像的市場需求。“如果有機會,我想請那些網友來廠裡看看,一起修復老電影。”

修復最重要的是有耐心

上海電影技術廠最早於2012年開始做數字修復,並拿到資格證書,最早修復的影片高清版《女市長》和2K版《一夜歌星》。這些老電影都是從原底膠片掃描下來的。

技廠擁有影片修復的整條流水線。拿到膠片後,物理修復師會先看一遍正片,觀察膠片保存情況,之後對黴菌、粘連等通過水洗、超聲波修補處理。在上技廠一樓存放着不少“大傢伙”,幾十年前的膠片清洗設備佔了幾乎半個房間。廠址搬遷至車墩時,這些設備也被小心翼翼地運送過來。它們有些已經停產,修理、維護都需要老師傅來完成。這也使真正的電影修復很難在民間通過個人來完成。

胡勍勍的數字修復團隊有5個人,平均年齡25歲。以前一年要做60部影片修復,忙的時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爲了看清細節,修復時要求全暗環境,這對眼睛的損傷很大,團隊裡的年輕人多數戴眼鏡。“我建議他們修一個小時就休息,緩一緩。”

這一行門檻不高,培訓一段時間就可以上手,但能不能做好,要看每個人的悟性眼力。做修復的人,多少都有些對色彩的天賦和“找茬”能力。一部影片通常1秒24幀,有人可以在一兩幀裡找到問題。胡勍勍最佩服上海電影技術廠電影修復高級技術總監吳雲嶽,給影片做出廠鑑定時,一幀上面很小的“擦毛”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不過,相比這些,最重要的是有耐心。“這行特別考驗年輕人的耐心和毅力,沒耐心真的做不下去。”胡勍勍記得,有次新來一名實習生,讓他試着修復一個片段,看靜止畫面以爲小菜一碟,但走了兩幀才發現中間藏了那麼多“髒”東西。清理了5分鐘,他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

“修復是很累的活,最主要的是枯燥。”也因此,當了解到民間有人自發修復老影像時,胡勍勍非常意外。有些影片破損程度歎爲觀止,需要特效來配合,而廠裡還缺乏軟件編程方面的專業人才。“我一直相信高手在民間,有更多人蔘與進來,力量更大。我們無法做到的事,也許他們可以做到。”

老片修復決定權在市場

上海的修復技術國內領先,《芙蓉鎮》《畫魂》《大李小李老李》等都是代表作。一部保存不錯的影片,2K版可以在半個月裡修復完成,4K版則要乘以兩倍時間。目前上海舉辦的一系列藝術影展中,仍然以2K修復版本爲主流。

“其實對於大部分觀衆來說,一般2K版就夠了,而且很多人分辨不出2K和4K的區別”,胡勍勍介紹,爲了節省人力物力,特別有意義、有必要性的影片才做4K修復。胡勍勍覺得,目前困擾電影修復的瓶頸不是人才缺乏,而是重視程度不夠。“老片重映的市場受衆羣畢竟小。老電影不講究特效,大家覺得網上看看就行了。”

查閱4K修復電影的信息,幾乎都和上海國際電影節有關。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時,這些4K修復影片纔有了集中展示和被大衆關注的機會。今年起,上海成爲全國首個“週週有影展”的城市,讓更多修復電影有了放映的機會。一些視頻網站也開始購買這些影片資源。“要不要修復更多老電影,決定權在市場。市場需求變大,老電影有更多放映的渠道和機會,纔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這個行業。”

由於片源問題,近年來上技廠修復的影片以科教片爲主。胡勍勍認爲,影像修復內容可以更加多元,“我們會挑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影像去修復。比如以前上海外灘的影像,修復完後,拍攝相關年代上海的影片可以參考或者引用。”上技廠曾經修復過蓋叫天的京劇影像,對於戲曲表演教學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修復經典需要民間力量

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欣賞經典老電影是難得的學習機會。胡勍勍常驚歎於那些優秀黑白電影的構圖和層次,在最暗的地方,畫面也是通透的。“這些優秀電影記錄着中國電影發展歷史,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學習。隨着時代發展,觀衆審美不斷提高,電影人要不斷提高水平,推動行業往好的方向發展。”

B站UP主大谷胡文谷)用AI修復、上色老影像,在網上小有名氣。他坦言,現在AI還無法真正還原老影像的顏色,在歷史準確性上存在缺陷。“AI的優勢是可以讓個人、小團隊完成大的公司才能做到的任務,但效果無法和前者相比。而且,對民間修復而言,要拿到高清底片特別難,如果能提供更高清的數字化影像,我可以做得更好。”

在胡勍勍看來,民間修復水平儘管參差不齊,但對於老影像能起到客觀的推廣作用。也許一個不成熟的小片段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產生去電影院看官方修復版本的興趣。

這麼多經典影片光靠幾家專業機構是修不完的,看到民間修復的興盛和社會力量的熱情,胡勍勍也在思考,進入5G時代後,在版權允許的情況下,也許可以用雲端共同修復的方式,發動民間愛好者一起修復老電影。民間修復需要由專業審覈機構建立修復標準。胡勍勍相信,科技越發展,修復可以越簡單,“歡迎民間修復師們到上技廠參觀學習,我願意傾囊相授。”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戶外重映了修復版《大李小李和老李》,這部經過滬語重新配音的老電影也是上技廠的得意之作。聲音修復一直是技術難題,通過重新配音的二次創作,可以讓老電影煥發新生。對於聲音修復,影評人泊雲有個設想:民間配音達人衆多,未來能否讓大家重新配音,讓老電影更貼近年輕觀衆?“修復的宗旨是修舊如舊,我們需要尊重電影原創,但不妨發起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觀看經典電影並進行配音比賽。用這種方式,引起大衆對老電影的關注,爲它們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胡勍勍說。記者 鍾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