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電動車飆股沒賺到? 散戶跟緊1大咖 上攻還有戲

專家表示,未來關鍵將不在於單一業者(車廠)是否成功,而在於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供應鏈中的哪些企業能從中獲得實質利益股價就有機會再攻一段。(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先前曾提醒不要被專家示警Apple Car所幹擾,真正的商機在於蘋果切入電動領域業界所產生的影響,這纔是投資機會所在;果然一路看好的電動車、車電概念汽車零組件族羣近期續創新高,2021年首季主流越來越明確!

這再一次驗證了贏家眼中往往看到機會,不少把握住電動車股的朋友在今年元月都有不少斬獲;反之,這波被專家干擾而錯失電動車行情的朋友,請記取這次經驗,要把市場的價格變化的重要性擺在自我研判之前,這是成長的養分

近日隨着今年CES消費電子展剛落幕,自駕車持續成爲熱點,包括Mercedes-Benz、通用汽車、現代汽車等車廠皆推出電動自駕概念車,已有越來越多企業投入該領域發展,未來關鍵將不在於單一業者(車廠)是否成功,而在於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供應鏈中的哪些企業能從中獲得實質利益,進而讓市場認同,股價就有機會再攻一段。

若以目前盤面觀察,「鴻海集團」仍是焦點車用機構件的乙盛、車用線束電池廣宇、車用3D玻璃的正達、自駕車生產及技術的樺漢輕量化車殼與機構件的鴻準等,本波股價都維持強勢。現階段在汽車零組件與車用電子皆有一段漲升之後,後續選股在於「電動」、「自駕」兩大方向,電動的焦點在於電池材料充電站等應用,而自駕的焦點在於感測元件、車聯網等應用。

上週同步提到的半導體產業,受惠市場需求暢旺,相關業者進入擴產週期,相關供應鏈持續看好,其中隨着臺積電將全年資本支出上調至250~280億美元的高水準周邊設備、特殊材料、耗材與先進封裝檢測及無塵室工程業者今年營運將明顯受益,如萬潤亞翔漢唐辛耘盟立、帆宣、瑞耘等業者,近日也陸續表態,其中留意去年(2020年)下半年或是第4季漲幅較少,並且尚未越過去年股價高點個股,這種股票由於基期較低,今年一旦轉機,漲升空間較大,要進一步追蹤。

(本文作者摩爾投顧分析師蔡正華

※免責聲明:本文爲分析師個人觀點,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自行審慎判斷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