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巫巫茲拉-一棵樹的身世

這棵巨木,當地人稱爲是「神木」,臺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則說,它是「沉睡在大地底下5000年『古森林』裡的古木。」也就是說,這棟樹與黃帝同年,很老了。

而這種古木,也只有在高樓或捷運等大型工程深開挖時,纔有機會「重見天日」,劉聰桂說,它們一定都是巨木,因爲只有巨木,才能「沉睡」千年、萬年,也只有巨木,才能述說千年、萬年來,從滄海、森林、桑田到今天高樓大廈的大地變遷故事。

古巨木從新板油庫口出土,吐露的則是臺北盆地距今5,000年至1萬年前的故事。

劉聰桂從冰盛期、也就是距今1萬7、8千年前的臺灣海峽與關渡、大屯山的關係說起,當時的海水比現在低135公尺,臺灣海峽的平均水深是50公尺,是海水最低的時期,隨後氣候暖化、距今1萬年前開始海水逐漸升高,當時的臺北盆地是與海水連通的臺北湖。

怎知1萬年前的臺北是與海水連通臺北湖?劉聰桂說,「牡蠣」是見證人。在新光三越百貨第三棟建地開工時,就挖出一整片的牡蠣礁,也在象山附近挖到扇貝等,都是指標,也都證明了臺北湖曾經是鹹水湖,至少是半鹹水湖。而牡蠣與扇貝的年代,經過檢測年代距今約有8,000年。

而「臺北湖」,從6,000年前開始經過河水泥沙的沖刷與沉積物的堆積,逐漸變爲陸地,也成爲河道、沼澤交錯地。到5,000年前,臺灣海峽的海水高度與今天一樣,劉聰桂說,海水停止上升後,植物也就容易生長,當陸地有植物時,也就是「森林」開始的時候…。

所以,他說,臺北的古森林,是從距今5,000年前開始的,是現在地面上「看不到,也不見了」的森林,這些在地面上「不見了」的森林,是以在地表下「零星」的守着千年來的故事「沉睡」着。

說「零星」,劉聰桂說,一來能夠「沉睡」千年的古樹,必須巨大,否則,早就被海水連根拔起沖走、甚至是腐朽,同時,必須是大型建案,纔會深挖,古木也纔有機會重見天日,述說故事,然而,這樣的機遇,通常是可遇不可求,也意味着機會只會愈來愈少。

這類古木,他說,是屬於自然文化、文物與景觀,是有故事、有圖,又有事實的是文化文物材,若能原地保存,會是最有價值的故事與事實,也最能與當地有所連結。

這就是油庫口發現的一棵樹的身世,也是臺北盆地遠古歷史的一部分,更是臺北從滄海到桑田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