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龍毛月亮 透過上帝之手揮舞人性與科技

編舞家鄭宗龍作品月亮》,探討科技人性之間的距離舞臺上安排舞者和巨大熒幕共舞視覺效果驚奇。(李佳曄攝,雲門2提供)

編舞家鄭宗龍作品《毛月亮》,探討科技和人性之間的距離,舞臺上安排舞者和巨大熒幕共舞,視覺效果驚奇。(李佳曄攝,雲門2提供)

科技年代,人類究竟是被科技的便利性救贖,還是被科技俘虜?編舞家鄭宗龍新作《毛月亮》,將科技隱喻月暈衆人隨着月暈現象膜拜、狂躁起舞,舞臺上以漂浮且巨大的數位面板投影裝置,和舞者共舞,呈現肉身與科技的對比性,只見舞者背後浮現一支巨大的手,鄭宗龍表示,「這就像是上帝之手隨處塗鴉,科技和人性隨之起舞。」

「毛月亮」就是月暈的意思,鄭宗龍表示,古人提到「月暈出現,就要起風,代表事情發生。」對現代人而言,科技無疑地是一股旋風,鄭宗龍說:「我希望把這些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影響的科技,以及身體律動能量,還有視覺感受對人類的衝擊呈現出來,打造一個科技和肢體對話空間。」

日前彩排現場,共有139塊LED面板組成的三片巨大熒幕,高達7公尺,舞者的局部身體被放大,漂浮於空中,視覺效果驚奇。

鄭宗龍表示,這些LED熒幕以及裝置所投射出來的鏡像感,不單單是視覺上的刺激,更有在同一個舞臺上,創造出延伸空間的感覺,「非常有未來感!」他形容,這些漂浮的巨型熒幕,像是巨大的智慧型手機,「我們都會在手機裡看着自己,在手機外的自己,看見自己在熒幕裡面,那裡面的自己呢?這樣的距離很微妙,也很特殊,是現代人生活的模樣。」

再度以月亮題材創作,鄭宗龍似乎對月亮情有獨鍾,日前遠赴澳洲雪梨舞蹈團編創的作品《大明》,也是以月亮神話主題,鄭宗龍表示,月亮能帶給他許多創作靈感,「月亮也代表女性能量,看着月亮,總能思考許多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回舞作邀請紅遍全球冰島樂團Sigur Ros擔任配樂,以擅長的神秘、迷幻、空靈的搖滾曲風融合臺灣民間樂種特色,是鄭宗龍編創舞作裡繼《十三聲》裡使用民間唱咒、《捕夢》裡混和人聲口技、東西方樂器等之外的另一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