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

(原標題:中國共產黨人道德人民性)

作者:靳鳳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政治倫理委員會主任)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奮鬥歷程中鍛造了一系列優良道德傳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本刊特邀相關研究領域三位專家深入闡釋這些道德傳統內蘊的卓越特質,從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革命性和先進性三個角度揭示黨始終受人民衷心擁護、走在時代前列、勇於自我革命的優秀品質,以期與讀者共鳴。

中華民族善於從文明的淵源和根柢出發探尋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強調藉助歷史的客觀規律凸現公平正義的崇高價值,彰顯懲惡揚善的道德光輝。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充分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並對其予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尤其是我們黨善於通過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善於運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善於藉助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砥礪品格。那麼,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風雨歷程中不斷生成的道德特質是什麼?其所砥礪而成的卓越品格是什麼?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因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的歷史,這就決定了爲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成爲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它貫穿於中國共產黨人百年進步的道德追求之中,也是中國共產黨制度倫理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根本價值屬性

中國共產黨人的道德既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道德理論主張,也包括中國共產黨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品性。就道德理論而言,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集中體現在其道德本體論層面,道德本體論主要指涉道德現象賴以生成的基礎、本質、特徵、功用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主張,道德現象的形成與發展是廣大人民羣衆在自然界獲取生活用品的艱苦勞作過程中逐步生成的社會意識現象,道德就是用來調節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衝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於人們獲得利益多少不同、社會地位高低差別各異,逐步形成了維護不同個體和羣體利益的義務感、榮辱觀和幸福觀,最終形成不同階級階層的道德標準。其中道德倫理和經濟利益的關係問題、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問題,始終決定着各種倫理學話語體系的性質、原則和評價標準,任何一種道德風尚的形成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參與,只有被廣大人民羣衆認可的道德榜樣類型、道德實踐形式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社會調控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還通過其基本倫理原則得以充分彰顯。集體主義倫理原則是中國共產黨人道德人民性的集中體現,它既高度重視集體利益的優先性與首要性,同時又充分肯定個人利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並以二者的有機結合爲最終目的,在二者不能同時兼顧時,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廣大人民羣衆的集體利益。公平正義原則是中國共產黨人道德人民性的又一重要支點,中國共產黨深刻鏡鑑資本主義制度貧富分化和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本弊端,始終把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視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張通過公平正義的倫理原則來合理調節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係,其核心要義是各得其所得和得其所應得,通過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分配公平等各種制度正義來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實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奮鬥目標。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道德人民性的最高價值原則,馬克思恩格斯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爲物役的殘酷現實,強調人類必須徹底揚棄異化勞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爲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通過發揮每一個體的全部潛能來滿足不同勞動的需要;通過不斷豐富人的各種社會關係,拓寬人的生活空間和交往範圍來開闊人的視野胸懷,從而增強每一個體生命活動的自主性;特別是努力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日臻完美,使每個人的興趣、性格、氣質、智力等獲得全面發展,充分彰顯每一個體的卓特品性。

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不僅通過上述倫理原則得以貫徹執行,還不斷內化爲共產黨人的道德品質。一是在持之以恆的明大德中錘鍊忠誠品質。即共產黨人要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二是在日常工作的守公德中大力弘揚擔當精神。即共產黨人要強化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三是在個人生活的嚴私德中努力落實幹淨要求。即共產黨人要嚴格自己的操守和行爲,戒貪止欲,克己奉公,不斷強化政德修養,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倡導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良好家風。

人民性貫穿於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發展的道德追求

如何保證人民羣衆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如何讓人民羣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如何讓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貫穿於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百年道德追求之中。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舊中國,戰亂頻仍,民生凋敝,生靈塗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在人民頭上,中國人受盡欺壓與剝削。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身處水深火熱中的廣大人民羣衆,找到了值得依靠的堅強力量,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極大地調動起人民羣衆的革命主動性,爲推翻“三座大山”提供了充足的歷史動力。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上,人民羣衆的道德狀況得到重大改善,延安根據地風清氣正的精神風貌猶如一巨大磁場,吸引無數熱血青年懷揣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理想,高揚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爲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革命道德根基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面對一窮二白、人口衆多、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如何醫治戰爭創傷,如何鞏固經濟基礎,如何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成爲我們黨和國家的頭等大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羣衆一同高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戰勝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爲新生政權贏得了安全的國際環境。之後,通過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力推進現代工業和國防體系建設,爲多快好省地建設“四個現代化”奠定了物質根基,儘管探索之路艱難坎坷,廣大人民羣衆卻煥發出當家作主建設新中國的巨大熱情。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提出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基本道德規範,全黨上下大力提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道德風尚,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使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升至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艱鉅任務,中國共產黨人砥礪奮進,解決了一系列長期存在難以解決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徹底消除了困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體人民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廣大人民羣衆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不斷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強,整個道德領域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

中國共產黨人道德人民性的制度倫理保障

所謂制度倫理主要指制度本身所追求的價值指向及其規約制度主客體關係的宏觀和微觀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人道德的人民性之所以能夠貫穿於百年發展的精神追求之中,與其完善的制度倫理保障措施密不可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倫理建設上。

首先,在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牢固確立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依據。衡量一個國家的制度好壞,評判一個國家治理體系是否具有顯著優勢,關鍵是看它的制度構成及其倫理指向是否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維護人民羣衆的合法權益。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民羣衆的新期待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強調爲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羣衆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次,不斷健全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倫理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着力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包括: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確保黨的肌體健康;強調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保證人民羣衆管理國家事務和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

最後,通過法治德治相結合不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爲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既要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因爲只有通過加快推進相關法律的制定與完善,才能充分張揚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原則,取得和諧穩定的社會治理效果。同時必須持之以恆加強道德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努力使道德體系同法律規範相銜接,最終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