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成獨立科目? 民團:臺灣文學在哪

藍士博、苗博雅與伊格言等人今日於教育大門召開記者會。(圖/記者楊佳穎攝,下同)

記者楊佳穎/臺北報導

課綱微調爭議不斷,社民黨立委參選人苗博雅、桃園區立委參選人藍士博以及作家伊格言等人,27日上午在教育部前舉行記者會,直指課綱微調精神停留在「中國天朝中心主義」,還決議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變成獨立科目,「臺灣文學在哪裡?」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日前判決教育部課綱微調的程序違法,引發各界關注;苗博雅、藍士博與伊格言等人今日於教育部大門口高喊「尊重專業、捍衛臺文」,直指除了公民歷史課綱,國文教學部分也被教育部動手腳,課綱微調根本是「去臺灣化」過程

苗博雅表示,國文是這個國家語文,教學重心當然要以國家爲主,再「同心圓」似向外擴散,但現在所謂的國語文教育,反而是「大中國語文教育」,十分奇怪;臺灣應該是一個尊重少數、尊重差異,看見差異的多元國家,因此不能用「大中國」心態來進行語文教育,應該把語言權還給國民,還給下一代。

她也說,課綱不應由少數專家坐在黑箱會議室決定,無論是什麼科目,都應該透明、開放,讓大衆看見課綱制定過程中,政府到底是用什麼理由取捨,「法官判決都是要寫理由的,但是爲什麼課綱制定,取捨的理由不需要公佈給社會大衆知道?」

同時身爲捍衛臺灣文史青年組合發起人的藍士博指出,檢視課綱檢核小組的會議紀錄,提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應該列爲語言類選修,並建議在12年國教中成爲獨立科目;不過,舊有課本文言文白話文比例爭議未解,臺灣文學也未在課本中佔有立足之地,卻馬上要讓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正名,並列爲獨立科目,令人憂心。

藍士博也說,臺灣文學不僅在課程設計上比例始終偏低,在師資培育過程中,具備臺灣研究背景的同學生往往面臨困難;因此,希望教育部提高國民教育語文課程中的臺灣文學教材比例、在語文師資培育上尊重臺灣文學專業,並在臺大專院校普設臺灣學程,推廣臺灣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