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2顆變5顆!新「MRI標靶顯影」可揪1公分以下肝腫瘤

肝臟標靶顯影劑可揪出小於1公分肝癌腫瘤。(圖/吳立偉醫師提供)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問題患者第一步都是先用超音波檢查,接着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但在「小型肝癌」診斷上,傳統的檢查並無法精準揪出。衛福部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表示,以1公分以下的肝腫瘤爲例,在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相比較之下,電腦斷層的準確度只有1成,而新的MRI「肝臟標靶顯影劑」的準確度爲3-7成。

一名70歲老翁有慢性B肝和肝硬化,照超音波發現肝臟有2顆肝腫瘤,在醫師建議下照了MRI肝臟標靶顯影劑,結果竟揪出5顆腫瘤!成大醫院主治醫師邱彥程指出,B、C肝帶原的肝硬化患者,由於肝硬化使肝臟凹凸不平,超音波及一般MRI較難看出肝腫瘤病竈,而新型肝標靶顯影顯示,原來位置的良性肝臟結節極有可能已經變化爲早期肝癌。

而肝腫瘤檢查的另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影像能否找出肝腫瘤旁的衛星結節。邱彥程補充,衛星結節大多很小顆,約0.5-1公分左右,距離主要腫瘤的距離最也多在0.5-1 公分內。但因爲衛星結節沒有血管,因此超音波無法照出,但MRI的準確度可達3-7成,依使用顯影劑不同而有不同準確度。

▲吳立偉醫師(左)與邱彥程醫師呼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圖/記者趙於婷攝)

根據雙和臨牀經驗發現, CT和MRI在肝腫瘤的精準度差異性約30%。吳立偉解釋,因爲小顆肝腫瘤和衛星結節大都血管尚未增生,可以利用肝臟標靶顯影劑的特性進入正常肝細胞內,因而可以較正確找出隱藏的小顆肝腫瘤,這是無法進入正常肝細胞的一般顯影劑無法做到的,也因此提高近9成影像檢查精準度。

吳立偉強調,國外研究顯示,在MRI檢查加入肝臟標靶顯影劑,四年後總體存活率和無復發存活率都高於CT,而且也較CT找出16%的衛星結節。另外,射頻灼燒消融肝腫瘤的複發率高於外科手術原因就是因爲消融範圍過小以及術前影像檢查未提早發現,所以一般消融範圍都需要比原來的腫瘤大小更大,就是爲了考慮衛星結節的因素

肝癌爲全球第五大的癌症,更是臺灣癌症死亡第二名。雖然肝臟標靶顯影劑有其高精準度,但吳立偉醫師提醒,使用肝臟標靶顯影劑時還是要注意其噁心頭痛感覺熱與頭暈副作用,至於曾經對顯影劑有不良反應、具過敏傾向或腎功能不良的病患,應仔細與醫師討論評估使用風險,而目前也必須自費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