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孫中山時代展 武昌起義剪辮佈告首次現身

《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在國立中山大學展出,「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臺在中山」標竿計劃主持人莫加南(左)說明「武昌起義─鄂軍都督府剪髮辮佈告」。(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展出距今超過百年、清末民初時期的珍貴史料40件,包括孫中山罕見的大字墨跡,以及首度於臺灣展出的1911辛亥年「武昌起義剪辮佈告」。(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左)與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共同說明孫中山大字墨跡「壽字中堂」。(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與教育部「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臺在中山」標竿計劃、清華大學及國父紀念館於中山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現場展出距今超過百年、清末民初時期的珍貴史料40件,包括孫中山罕見的大字墨跡,以及首度於臺灣展出的1911辛亥年「武昌起義剪辮佈告」。

展覽開幕式由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圖書與資訊處處長賴威光、中國文學系主任羅景文、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簡禎富、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文物館館長謝小芩與專案執行長遊淑芬及國內外重要學者出席與會。

該展展出包括晚清民初的書法、照片、報紙、藝術品等不同媒介的珍稀文物,以及孫中山本人、辛亥革命與臺灣日治時期反殖民運動相關檔案,如孫中山墨寶「壽字中堂」、頭山滿書寫的「草書條幅」、「洗心方鬥」、餘漢謀「致蔣介石、孔祥熙、孫科、居正、于右任等人秘電」、「武昌起義─鄂軍都督府剪髮辮佈告」,以及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等相關照片等珍貴史料。

中山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表示,該展以孫文的國際性、中華性與本土性爲主軸而開展,引領觀覽者思考孫中山生平暨其革命歷史,以及辛亥革命背後的「道統」思想傳承。特展展現孫中山暨其時代內涵與歷史意義,可思考孫中山在想像、孕育中華民國時所展現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理念及其對於民族的深刻關懷,並一同探索中華民國的現代轉型如何誕生。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楊儒賓也帶來私人收藏「起義後各地都督府聯絡電報」,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至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期間流傳的原件,首次正式於世人面前公開展現。

展覽也配合舉辦主題論壇「中華民國作爲共業?—民國與臺灣國際論壇」,「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臺在中山」標竿計劃主持人莫加南也於11月另策畫3場「重新思考民國革命的理念與再生:國際系列論壇」,邀請國際重要學者討論「民國革命與意識形態統治」、「孫文與臺灣:受困寶島如何連結,如何凝聚」、「從物至理:時間與空間脈絡下的國際理念」等課題,期望爲現今的臺灣民主社會風氣與中華民國所承襲的道統概念,重新建構對話的橋樑與相互轉化的可能。

《發揚道統:孫中山時代展》即日起於中山大學圖資大樓3樓藝文展覽室展至2023年1月6日,開放時間爲週一至週五早上9點至晚上9點,六、日及國定假日休館。